一袭飘然的白衣,一顶别致的燕帽,带着对生命的热爱,她们踏入这片神圣的领域,用爱与奉献谱写着一首首生命的赞歌,人们赋予她们一个美丽的名字——白衣天使。
一百多年前,南丁格尔以“竭诚协助医师诊治,务谋病者之福利”的誓言,赢得世界人民的敬佩。今天,江苏省卫生计生系统深入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注重提供多种形式的延续性护理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层次、多样化、差异化的护理服务需求。同时,将基层护理服务延伸至社会、家庭,促进健康管理、养老、康复、妇幼保健和护理工作的有序衔接,积累了许多经验。广大护理工作者秉承南丁格尔精神,为患者提供专业、规范、贴心的护理服务,涌现出了许多先进典型,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好评。今天是第106个国际护士节,让我们倾听白衣天使的故事,感受她们辛勤的付出、无私的大爱,并向全省20多万护士兄弟姐妹们送上最诚挚的祝福:祝你们节日快乐!
有这样一群白衣天使,在徐州市康源老年护理院交了一群“老”朋友,这些老人大多八九十岁高龄,白衣天使们除了为老人提供身体上的照顾,还格外注重心理和人文关怀。
老年护理院的工作是一份充满爱心、体现热情和亲情的工作,它平凡却又特殊,枯燥却又有满满的感动。它的特殊性注定了这里的白衣天使“不平凡”!她们中大部分是90后,就是这样一群正值花样年华的年轻人,亲切地称这些老人为“爷爷”“奶奶”,熟悉每一位老人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脾气性格。
96岁的林奶奶被称呼为“大宝贝”,因为她是一个患有阿兹海默症、行为犹如孩童的老奶奶。刚来护理院时,不会吃饭不会走路不会说话,不认识亲人不识路,手里抱着一个破旧的洋娃娃,每晚都要护士费心安慰才能入睡。护士小王把家里的娃娃都带来送给了她,她开心不已,视若珍宝。细心的薛护士将老人的全家福照片放在床头,每天耐心地告诉老人照片里的人分别是谁。
林奶奶不愿意晒太阳,像个孩子似地撒娇,这群90后护士绞尽脑汁,想尽各种办法连哄带劝地带她到楼下晒太阳。护士小孟发现林奶奶喜欢玩纸牌,特意拿了一副纸牌给她把玩,还教她洗牌,做些简单的手部训练,她对此乐此不疲,现在已经可以和小孟用手指凑成一个心形了呢!经过大伙儿的细心照料,林奶奶的状况愈发好转,可以自己吃饭,可以说出简单的“来了”“这是啥”“儿子”等短语,也喜欢晒太阳了!老人的家属激动不已,送来了锦旗,上面写着“关爱老人,排忧解难,以老为尊,胜似亲人”。
护理院里患有失智症的老人还有很多,有抗拒吃药的刘爷爷,有每天追着护士要零食的李奶奶,有每天早饭过后收拾包裹准备赶火车的赵爷爷,有把“假存折”抱在怀里说给儿子取钱的严奶奶,有兜里不能没有钱却总丢钱的吕奶奶,还有细心护理后能跟你眼神对视的植物人廉奶奶……每天面对这些老人,护士们用真心、爱心、耐心、责任心守护着他们。
护士小孟说:“来到康源老年护理院两年了,这份工作使我更爱老人了!每天和这些曾经在社会上辉煌过、有着丰富经验的老人们在一起,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了解,不仅要善待父母和善待自己,更要善待生命、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老张,你又欺负小许护士了吧?您餐后血糖如果再控制不好,糖尿病可是会卷土重来的啊!!”前不久,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糖尿病专科门诊护士方英正在集团宝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循例做着健康宣教工作。遇到像张大爷这样上了年纪,总觉得控制饮食会亏欠了自己这张嘴的“老糖友”,方英一面连哄带劝,一面及时开出“护理指导方”,为宝塔社区慢病门诊的许茜茜护士化解了燃眉之急。
宝塔社区有个10平方米的慢病门诊室,里面血糖仪、血压计、健康教育资料、食品模型一应俱全。回忆起这3年的变化,小许护士说,宝塔社区慢病门诊已经从一个老百姓眼中只能“打针发药”的地方,变成大家口口相传的“健康小屋”。
今年刚过70岁的王美云大妈就是这一变化的亲历者。2006年,王大妈被诊断出患上了2型糖尿病,从此就开始了自己注射胰岛素的生涯。“那时候,我们来了社区就开药,扎一针量量血糖高低,就算走了过场。”王美云说。社区门诊只有简单地开药、治疗,没有面对面的健康教育和用药护理指导,更别提电话随访、建立个人慢病档案机制。这恰恰就是数年前当地众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病门诊的真实写照。
2012年,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率先在全市建立了“社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点”,拉开了“专科护士康复促进模式”服务的帷幕。该院的专科护士不仅来到社区为群众提供优质护理服务,还传帮带社区护士,提升社区医院的医疗护理水平,使优质护理成功对接“3+X”家庭健康责任团队和网格化管理,形成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一体化医疗服务体系。
许茜茜和宝塔社区的医护人员,分批次来到一院“取经”,脱产学习“5+1”糖尿病管理模式,再把糖尿病专科护理学组的丰富临床知识技能、成熟的管理机制带回社区,服务社区。如今,宝塔社区慢病门诊建档的糖尿病患者已达2300余人,老百姓在社区、在家中就能享受和三甲医院同质的护理服务,这受到广大居民的欢迎和认可。
97岁的洪奶奶是沐春园护理院住养老人,固执且逗趣。去年入冬后,护士小凡细心地发现洪奶奶特别关注隔壁张爷爷家的热山芋,平时总会有意无意地看两眼,问上两句。难道奶奶想吃山芋了?恰巧当天食堂供应山芋,小凡吃饭的时候特意买了两个给洪奶奶,老人见了咧嘴大笑,再三确认山芋是给她的便立马吃了起来,再也不惦记隔壁张爷爷家的山芋了。这个冬天,只要食堂供应,或是上班路上看到山芋,小凡都会给洪奶奶捎上一份。
“人老了之后,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往往不太了解,这就需要老人身边的人细心观察才行。”护理员小毕说,住养老人刘奶奶咳嗽剧烈,有痰且不易咳出,小毕赶紧告诉了医生,第一时间安排老人做了检查,检查后发现老人竟患上了肺炎!医生说幸好发现得早,不然对于这样的高龄老人来说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在沐春园护理院里,七十多岁的老人都是“年轻人”,八九十岁的老人是“中坚力量”。高龄老人慢病多、病情变化快,如何照顾这样一个高龄群体,保障入住老人的健康、安全,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为此,院护理团队制订了个性化的服务内容。医护楼制定了照护长期失能、失智老人的流程、服务规范、护理员培训制度,给失能失智老人带去健康。住养楼则在为自理和半自理老人提供护理服务的同时,安排了书法、绘画、唱歌、舞蹈、电影、生日会、健康讲座、手工制作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
工作中有赞扬、有辛苦、有委屈,护理团队的每一位成员仍然会用耐心和细心照顾每一位老人。付出总有回报,护理团队经常收到老人送来的锦旗,还有家属在老人安详离去后,专程感谢护理院让老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得到了有尊严的精心护理。
点 评:
随着我省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人护理需求急速增长,建立长期护理保障十分必要。关爱、护理老人,要一如既往地秉承“以仁心、施仁术”的医学宗旨,以党建引领发扬先进的护理文化理念,继续提高科室的优秀服务品质,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一方面加强社区力量推动组织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另一方面通过鼓励举办老年病医院,对老年疾病,尤其是失智、失能老人开展诊疗规范、预防干预等研究,为老年人长期护理提供保障。
有这样一群孩子,当他们张开嘴巴,声音却消失在空气里;当他们迈开双腿,却无法走出正常的步伐;他们之中,有的被亲生父母抛弃,受病痛折磨,有的甚至没有完整的躯体。
2015年初,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与市福利中心合作,赵慧茹的工作地点也从医院的儿童康复科转移到了市福利中心。她第一次面对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被亲生父母抛弃,受病痛折磨,生活不能自理,没有简单快乐的童年。有个叫巧顺的孩子,患有脑发育迟缓,不到一岁,就被狠心的父母遗弃。“我第一次抱起巧顺,他扑闪着大眼睛冲我一直笑,我瞬间就喜欢上了他。可白白胖胖的巧顺头上青一块紫一块的,真是叫人心疼,于是我开始特别关注他。”赵慧茹说,第一天的康复课上,巧顺就经常没缘由地哭闹,浑身虚汗,还拼命地用头撞地垫,怎么哄也哄不好!康复的第二天他就没有来,原来巧顺患有罕见的低血糖,一旦发作就有生命危险。
回到班级后,赵慧茹更加关注巧顺,摸索他发病的规律,为他调整训练时间和强度。训练时,赵慧茹会备好葡萄糖粉,按时喂他糖水,陪着他一项一项完成康复训练;哭闹的时候,赵慧茹就抱着他,边哄他边给他唱儿歌。巧顺一天一天长大,从起初什么都不会,到现在可以行走,可以听懂简单的话语,可以喊爸爸、妈妈,乃至撒娇。
“每个残疾儿童都是坠落凡间的‘折翼天使’,但厄运没有夺去他们爱自己、爱世界的能力。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去保护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的能力得以展现。” 赵慧茹说, 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和这群小可爱在一起待久了,她就像疼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用心去疼他们、爱他们,“个人的力量虽然渺小,但这个力量,可以为一个脑瘫儿童做康复训练,可以让一个自闭症的孩子懂得拥抱,可以帮助一个智障的孩子学会自理。”
“这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这是我的工作,这也是我选择的路,虽然这条路很艰辛,我还是会坚定地走下去。”
她,就是溧阳市人民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对口帮扶)专科护士潘静。即使工作再累、再脏,她始终保持阳光般的笑脸。
2014年,潘静经过医院层层选拨,参加了由江苏省护理学会与南京医科大学护理院共同举办的国际造口治疗师课程学习。课程结束后,她顺利通过书面和临床实践考核,成为溧阳市第一位国际造口治疗师,为更多的患者提供专业、高质量的治疗护理。
“一名医务工作者,只有发自内心尊重病人,才能对病人有耐心。”潘静讲起服务患者的故事如数家珍。有一次,一位93岁高龄的患者因中风后长期卧床发生压疮,家人找到潘静寻求帮助。潘静来到老人家中,打开房门,一股刺鼻的臭味迎面而来,老人的患处表面黑痂覆盖,深达骨骼,黄绿色脓性渗出物从伤口破溃处流出。潘静与患者家属沟通后得知,老人行动不便,便决定在家中进行换药治疗。
在接下来的数个月中,潘静经常利用自己工作之余,认真细心、动作轻柔地为老人清创换药,并对伤口的变化情况进行记录对照。每次换药时,潘静都会跟老人家属了解老人的进食、大小便情况,叮嘱家属定时予以翻身拍背等。经过3个多月的悉心照护,老人坐骨结节处的压疮完全愈合,其他部位无压疮发生。患者家属对于潘静的悉心治疗及护理满怀感激。
潘静每天都在重复着这些复杂而琐碎的工作。她说:“我只想通过自己所学,靠自己的一技之长去帮助那些我可以帮助的人。”正如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特雷莎修女在“人生戒律”里写的那样:“你如果行善事,人们会说你必定是出于自私的隐秘动机,可不管怎样,还是要做。你这天所做的,明天也许就会被遗忘,不管怎样,还是要做。”
自1981年卫校毕业参加工作以来,朱冬仙选择在家乡马山相对落后的卫生院,从事护理职业已经36年了。多少个日夜里,她在病房里穿梭,在产房中接产,在急诊室抢救……时光变迁,最初条件简陋的马山镇卫生院如今已成为设备完善的马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而不变的,是她一如既往地奋斗在一线,与医院荣辱与共。
在乡镇工作久了,朱冬仙最懂得农民的艰辛。以前村民们怕花钱,有点小病大多自己用“土法”治而不是来卫生院。现在大伙儿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农保报销率高了,乡亲们有个头疼脑热都往乡镇卫生院跑,朱冬仙工作变得非常繁忙,周末也很少能跟家人团聚。“爱人知道我忙,包揽了家务活,真是辛苦啦!”朱冬仙有些愧疚地说。
对朱冬仙而言,做好护理工作是一种“责任体现”。她常常对年轻护士们说:“作为任期14年的护士长,我深知要做一名好护士,工作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打针、发药执行医嘱上,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增强服务意识,成为理论强、技术硬的全方位护士。”
尽管工作忙碌琐碎,朱冬仙依旧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以不平凡的表现得到患者的信赖、同事的尊敬、组织的肯定,多次获得医院“先进个人”、马山度假区“巾帼示范岗”和无锡市“优秀护士”等荣誉称号。
明年,朱冬仙便要从她深爱和奉献了青春的工作岗位光荣退休了。如今,她依旧工作在临床,仍参与值夜班。或许她的岗位并不起眼,或许她只是众多医务人员中平凡的一位,但是,这36年的风风雨雨却是她无悔的青春,她将所有的青春热血都奉献给了医院,奉献给了每一位患者,奉献给了马山这一片热土。
点评:
因为知道你喝水时需要的温度,所以在你服药前早早准备好水;因为知道你每天的进餐量,所以会细究你食欲减退的原因;因为知道你的作息规律,所以总是按你的时间安排治疗……所有的知道只是想让你在这远离亲人的地方依旧温暖,这便是护士,一个被称为“白衣天使”的职业!
(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