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要持续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如何织牢基层医疗网,守护城乡居民健康?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院长刘云,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韩峰做客“两会云访谈”,围绕这一话题展开交流。
主持人:建设健康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健康中国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重要一环。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在你们各自的领域,最近几年都发生了哪些可喜的变化?
刘云:近几年通过乡村振兴等一系列举措,我们清晰地看到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国家发改委和卫健委正在推动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就是通过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给百姓提供服务。在慢病管理层面,针对糖尿病、高血压等常见慢病,社区、疾控、医保等多部门联动,通过家庭医生签约等方式将慢病“管起来”。南京的“十分钟医保圈”、“红色驿站”等做法,创新探索互联网、物联网慢病管理模式,从更多途径为基层百姓提供健康服务,这些都是优质医疗扩容和下沉的具体体现。
韩峰:数据显示,居民患病首选基层就诊比例将近70%,县域就诊率约93%,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小病在乡村解决的目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更加均衡。在分级诊疗方面,医联体、医共体已基本实现县(市、区)全覆盖,远程医疗服务覆盖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硬件条件更好了,真正实现基层卫生政府主导,全省所有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全面达到国家基本建设标准。城乡对口帮扶、特色专科建设等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成效凸显,初步解决了基层卫生人才队伍不稳定和能力不足的问题。
主持人:慢病管理的重点在基层,分级诊疗的关键也在基层。顺利推进分级诊疗落地,全方位满足患者需求,还能做些什么?
刘云:社区重在“管”,县市级医院解决常见病,省级大医院解决疑难重症,这应当是比较适宜的分级诊疗模式。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快医院作为区域医疗中心的输出方建设,加大对输入医院的技术孵化、人才培养,较早开展信息技术在慢病防控中的应用,构建了糖尿病、高血压等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数据共享、智能随访、精准宣教,创新慢病防控模式,更好地提升基层服务保障能力。
韩峰: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关键是要加强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为城乡基层提供用得上的高素质人才。2021年南京医科大学成立全省第一家全科医学院,目的就是整合学校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及医学教育资源,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和培训,已先后培养了3000多名全科医学及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为充实城乡基层卫生队伍发挥了积极作用。学校建有慢病服务团队和临床医学学科联盟,积极向基层普及临床安全用药知识。我们还将发挥省级智库江苏省健康研究院的作用,围绕可持续性推进分级诊疗制度落地实施开展政策研究和决策支持。
主持人:织牢基层医疗网,守护城乡居民健康,需要久久为功。畅想未来5年,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这方面,您有何期待和建议?
刘云:健康不仅是一种服务,更是驱动国家经济发展、驱动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所以全社会应该正确看待健康问题,强化自我对健康的主体责任,建立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加强健康管理。从国家政策层面,可以看到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人均经费标准每年都在提高;医疗资源的分布上,国家也在优化布局,医保政策等都在向基层支持倾斜;就百姓自身而言,大家的健康意识和素养也在提高。我相信经过各方努力,我们一定会迎来一个比较完善、全方位的基本医疗服务保障体制,减少慢病发生。
韩峰:持续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全方位、全周期守护全体城乡居民的健康,离不开技术的加持。大力推进健康江苏建设,我希望未来5年能实现以下两个主要目标:
一是让卫生健康数字化惠及百姓,建成全省智慧健康平台。只有高能级互联网医院体系更加完备,优质资源才更可及,群众看病才能更方便;
二是要让智慧医疗和远程医疗服务高质量覆盖基层医疗机构。在强化乡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基础上,利用区域性远程会诊中心,面向基层开展医学影像读片、云会诊、培训交流、医疗咨询等,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大医院的同质化服务。
(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