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健康家庭
当前位置:首页 > 江苏医改 > 分级诊疗分级诊疗
“双向转诊”渐成常态
发布时间:2018-02-08  浏览次数:427

上下联动让病人享受“连贯性同质化”治疗

疑难复杂病人转往大医院,急性期过后的康复转向基层医院,这是“双向转诊”体系建立的初衷。但是以前一直面临着病人不愿下转、基层接不住的多重尴尬。不过,眼下“双向转诊”正慢慢成为常态。去年,省人民医院下转至社区完成后续治疗的病人有40多例,市第一医院“双向转诊”的病人则超过百例。是什么促使“双向转诊”发生了如此转变?


“双向转诊”完美“闭合”,89岁危重老人化险为夷

李双才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之一杨秀英的二儿子。他告诉记者,母亲今年89岁,2016年3月骨折后一直在社区接受康复治疗。3周前,老母亲又和往常一样,到铁心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康复训练。医生发现老人有轻微咳嗽且有发烧症状,CT检查结果显示有严重肺部感染,且胸腔有积液。该中心多科室主任会诊后认为患者需尽快转诊。

入冬后各家大医院呼吸科人满为患,去哪?怎么转?铁心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紧急联系了医联体单位——省人民医院。该院全科医学科负责双向转诊的贾坚医师经多方协调,于1月19日安排杨秀英住进急诊观察室。经积极治疗,病情趋于平稳。1月22日,患者被转入全科医学科,病情得到控制后,2月2日,老人在家人陪同下又回到社区医院进行后续康复治疗。

“基层医院通过双向转诊绿色通道上转至大医院,进入康复期又从大医院回到基层医院,这是一个‘完全闭合’的治疗,全周期都有医生在管,患者真正从中受益。”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占伊扬说。


专家下沉+基层能力提升,上下转诊走向常态

一直以来,大医院迫切希望将进入康复期的病人转出去,以改变“一床难求”的局面。尴尬的是,由于患者对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信任,根本不愿意往下转。这样的局面,直到一系列医改举措推出后才得以改变。

占伊扬介绍,2016年该院率先在全国将普内科更名为全科医学科,并设立全科病房。不仅接受病患,还承载着人才培养职能,很多社区医院全科医生到这里学习、查房,通过与基层医院的对接即时上下转诊。另外,该院还定期派专家到基层坐诊、查房,例如,全科医学科吴睿主任每周五在铁心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成红艳主任、贾坚医师每周在迈皋桥医院坐诊,王彤主任则每周到赛虹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查房。“这样的双向联动,让康复期病人无论在大医院还是回到社区,都能享受到‘连贯性和同质化’。”占伊扬说,以前“双向转诊”要“凭关系”零星进行,如今已常态化。去年该院仅全科医学科“双向转诊”病人就超过40例。

记者从市第一医院获悉,该院与秦虹、夫子庙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联合病房”后,每年“双向转诊”病人达百例。

“过去多年几乎接不到大医院转下来的病人,去年一年接了50多例。49张床位天天满满当当。”铁心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吴胜利用“热起来”形容当下的“双向转诊”。

他说,“变热”受益于基层硬件和服务能力的双提升,“近年来中心添置了很多仪器,好多以前必须到大医院检查的项目,现在都可以在家门口完成;而通过‘医联体’建设,大医院的专家定期到这里坐诊、查房、教学,患者基层就诊越来越踏实。”吴胜利说,服务能力提升后,中心手术室也热闹起来,去年完成200多例手术,较前几年翻了三四倍。


力推“双向转诊”,我市将建严格评估体系

“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基层就诊率提升10%,区域就诊率达到90%。我市正着力构建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体系格局已基本形成。”市卫计委医政处处长李正斌告诉记者,我市大小医院去年建成的“联合病房”多达26个,或直接托管给大医院管理,或由大医院专家参与查房,有力推动了“双向转诊”。

他透露,为让“双向转诊”进入更良性轨道,我市正推进建设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分级诊疗信息系统,对“双向转诊”的推动进行严格考核,同时,将引进第三方机构进行效果评估。

(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