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就地过年”成为热词,那些留守原地过年的人也被称为“原年人”。在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过年期间发起的“全家福”征集活动中,“原年人”过年的模样精彩纷呈:有人分享迎来新生命的喜悦,有人晒出第一次为小家庭做的年夜饭,还有人把自己PS到了远方老家的全家福中……
万物互联的时代,变的是人们的沟通方式、过节形式,不变的是亲朋好友之间心与心的距离,以及“愿家国平安”的责任担当与“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坚守。
人生第一次:幸福与挑战并存
“以前的大年三十晚在老家的爆竹声中守岁,今年在宝宝的哭声中逐渐眯了眼。”除夕上午8点多,随着女儿呱呱坠地,30岁的南通市民花盛悦成功晋级新手爸爸。这个特殊的年,他与妻女在南京市妇幼保健医院的病房里,通过手机视频给长辈们拜年。“今年是我第一次没有回家和爸妈一起过年,没想到也是宝宝第一次和长辈们‘云’上见面。”
第一次学着给孩子换尿布、第一次看着她入睡、帮忙护理刚刚生产的妻子……对于这位新手爸爸来说,新生命的到来意味着太多的第一次,兴奋之余忙碌又紧张。“新的一年,新的开始。家里添了新生命,虽然今年大家没有在一起,但科技的力量让我们‘见屏如面’,我们七口人的大家庭,心距离更近了。”花盛悦对未来充满期待,也感受到了压力,“以前过年我的角色是儿子,今年起我就是爸爸了。今后要照顾好小家庭,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江涛是南瑞集团的一名员工。今年他和妻子、3岁的女儿第一次在南京过年。年前,两人就对春节假期的工作进行了分配:在家时妻子负责带孩子,江涛负责做饭。为了呈献一桌与往年水平相近的年夜饭,江涛提前向安徽黟县的妈妈取了经。“在我们老家,年夜饭的最后一道菜必须是臭鳜鱼,寓意年年有余。”为此,江涛在妈妈的指导下,过年前一周就买来鳜鱼抹盐腌制,虽然不如妈妈亲手做的味道纯正,但这道自制臭鳜鱼“处女作”还是获得了妻子和女儿的称赞。
此次一家三口过年,对江涛来说另一个考验是夫妻俩第一次独立带娃。大年初一一家三口在夫子庙买花灯,大年初二他们去了梅花山,大年初三去了海底世界……谈起这几天的感受,江涛说:“第一次小家庭过年很开心,省去了挨家挨户拜年的奔波,但是带娃也很辛苦!”
此心安处:坚守“他乡即故乡”
“你的快递到了,摆放在小区寄存点,请及时来取。”快递员吴峰如往常一样,迅速点击手机键盘发送短信。春节期间,他每天奔走在自己负责片区的各个小区,送件取件。各地倡导“就地过年”,快递寄年货、速递“家乡味”成为过年新方式。
“这段时间快递量甚至比平时还大,平均每个小区每天要送100多个快递,有些能暂存进快递柜或驿站,也有不少大件需要上楼派送。这些明显偏大的快递包裹,可能是从远方寄来的年货。”吴峰告诉记者。这个来自河南的小伙子和妻子在南京一起工作即将进入第五个年头。原本想回老家过年的他思来想去,最终还是决定留在南京过年。记挂着家里人的他在过年前寄了不少年货特产回去,“人不到,心意要到。”节日期间工作虽辛苦,吴峰却有不一样的感受,“我派送上门时家家户户都贴着春联,第一次感觉工作也是喜气洋洋的。”有时,吴峰也会收到客户的新年祝福,一句“新年快乐”,让他觉得暖意融融。
春节期间,南京仍然有很多献血车停在街头。今年不少人选择留在南京过年,很多人将献血时间约在了春节假期,南京市血液中心的工作人员也格外忙碌。大年初一,是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研究室副科长何成涛的值班日。“365天、24小时待命是我们的工作常态。对于小家而言,作为母亲,我想为两个孩子做个有责任、有担当的榜样;对于大家而言,站好春节的每一班岗,保障每一份血液的安全,才能守护好这座城市的生命与健康。”何成涛说。
大学毕业后,来自内蒙古的何成涛和来自辽宁的丈夫在南京建立了自己的小家。“本来今年打算回老家过年的,但想想我们还是留在了南京过年。”何成涛说,来南京多年,有了很多本地的朋友,自己也浸染了更多“南京味儿”。“现在我们的口味是南北交融,我们家的年夜饭,有南方的炸春卷、香肠等,也有盐水鸭,这些在内蒙古并不常见。这段时间刷屏的‘此心安处是吾乡’可以表达这些年来我们的心情,南京也是我们的故乡。”
抱团取暖:享受过年新方式
一个江西人、一个云南人、两个黑龙江人,四个刚刚工作的女孩一起在南京过大年。抱团取暖成为今年很多年轻“原年人”的过年方式。今年是黑龙江姑娘邓青雨在南京工作的第一年,也是她第一次独自在异乡过年。决定留在南京后,她早早就置办起年货:购买春联、福字、灯笼、水果、炒货……她第一次感受到操办过春节的乐趣。她特意为自己选了一副对联:上联“家庭幸福永平安”,下联“事业顺景长兴旺”,横批“福星高照”,希望新的一年家庭事业都好,父母身体健康。
得知邓青雨不回家,她原本计划在北京过年的大学室友小蒋也来到南京陪她。于是,从北京来的小蒋和邓青雨的两位新同事,四个人“抱团取暖”。年轻人聚在一起过年,耳边没有了父母的唠叨,却有老传统和新文化的碰撞。传统的年夜饭、包饺子、看春晚不能少,玩游戏、拍Vlog、调鸡尾酒都来“添热闹”。邓青雨说,原以为自己就地过年会有点孤单,没想到和朋友同事们凑在一起,反倒是一种新体验。
第一次在外独自过年,邓青雨免不了想家。大年初一看电影《你好,李焕英》时,她哭到停不下来,“之前不觉得自己在外面过年怎么样,看电影结尾的时候可能有点想妈妈吧,所以才哭得那么惨。明年,还是期盼能回家过年。”
这个春节,对江苏警官学院2019级警务指挥与战术专业的周家豪来说也格外特殊。尽管自己的家就在南京市江宁区,但他却留在一江之隔的浦口区,选择守护警院的假期安全,这也是他第一次在外过年。每天六点半起,洗漱早餐,七点半准时到岗。“这次护校虽然不能回家,但是我还有8个好兄弟陪伴,一点也不孤单。”周家豪说,“此次报名护校工作的同学大多来自省内不同的城市,除夕当天,大家将家人寄来的家乡菜分享出来,凑成了一桌丰盛的年夜饭。不分你我,共享同乐,我们都是没有血缘之亲的家人。”
大年初三,徐州人魏麟权在自己的朋友圈里晒出一张拼图,除了几个围在饭桌前的人外,还有两人是被PS上去的。魏麟权说,合影里是他的高中同学,有的毕业后留在家乡,有的留在外地。从2009年至今,这样的合影已经持续了12年。原本两个月前,老同学们就约好了这次饭局,但因为疫情防控形势变化,有的人选择响应政策就地过年,有的人改签车票决定回乡。最终,留宁的好友组成饭局拍下了这张合影。“所以我们和没来参加饭局的朋友微信视频‘远程’喝酒聊天,还把他们PS到合影里。”魏麟权说,希望明年好友能全部聚齐,疫情的雾霾早日挥散,更多人能真正和家人团圆。
(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