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冷空气持续影响我省,心血管内科门诊的患者不断增加,冬季也是心血管疾病发作的高峰期。据研究数据统计显示,冬季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比夏季高了近一半,死亡率也比夏季高三成。当气温降到12℃以下,每降低1℃,心脏病发病率就会增加2%。实际上,寒冷的天气不仅会对心脏产生不良刺激,也会加重其他病症而间接累及心脏。寒冬如何打赢心血管保卫战?一起来听听苏北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专家为您支招。
病例:老奶奶恶心呕吐的“元凶”竟是心梗
前段时间,该院心血管内科接诊了一位71岁的患者。天气降温,王奶奶突然恶心呕吐,一天之内多次晕倒。家人最初以为她只是吃坏了肚子,或是受了风寒。然而,当家人把她送到医院检查时,发现她的心电图和心肌酶谱异常,最终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
“这起病例让我深感心梗的狡猾和凶险。它并不总是以典型的心痛症状出现,有时甚至会伪装成消化道症状,让患者和家属难以察觉。”心血管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廖清池介绍,尤其是在冬季,由于气温骤降,血管收缩,心梗的风险进一步增加。
寒冷低温,是如何引发心梗的?廖清池解释,低温天气会刺激血管收缩,原本宽敞顺畅的血管通道,会被骤然“挤压”变窄。温度下降后,人体新陈代谢减慢、不爱活动。随着气温变化,流感、感冒等疾病也会“趁火打劫”,导致血管里的“杂质”(胆固醇等)变多,最终血管可能完全堵塞,引发心梗。当然,降温只是心梗发作的诱因。其实,如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人群,长期的“垃圾”堆积,已经造成血管狭窄堵塞,此时低温的刺激,成了“压垮心脏”的最后一根稻草。
廖清池提醒,冬季要特别警惕心梗的风险。当身体出现不明原因的消化道症状时,千万不要掉以轻心,这可能是心梗在暗中作祟,要及时就医,排查心梗风险。
专家支招:寒冷天气应对心脑血管疾病要注意这些
在季节转换、冷空气活动频繁时,心血管疾病高发,主要与气温低、运动少、吃得多、常感染这四个因素有关。那么,心血管疾病患者该如何应对寒冷的考验?
首先,要根据气温和自我感觉适当增减衣物。季节变换时,大家出门不妨多带一件外套。
饮食不要过于滋补。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高盐、高脂饮食无异于疾病进展的“加速器”。在饮食上,患者应做到荤素搭配,以低盐、低脂饮食为宜。
适度运动也很重要。适度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在季节变换时,心血管疾病患者不要停止运动。即使在家里不出门,大家也要尽量减少久坐。运动应量力而行,避免在清晨、晚上视野不清或雾霾天气时进行户外运动。
医生建议心血管疾病患者每年接种流感疫苗,避免重症流感及其引发的心血管事件。同时加强疾病自我管理。心血管疾病是慢性疾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是保持病情稳定的“不二法宝”。患者应做好指标监测,如自测血压、血糖,心衰患者还应监测体重、液体出入量等。患者要遵照医嘱按时用药,不擅自加减剂量和停药;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到医院复诊;出现症状及时就诊。
热问解答
心血管疾病患者如何运动更健康?
心血管疾病患者应坚持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或者75分钟的高强度运动。
教大家一个简单的判断方法:进行中等强度运动时,我们的心率和呼吸频率有所增加,但还能进行正常交谈;进行高强度运动时,则不能正常交谈。
寒冷时节,推荐的运动项目包括慢跑、登山、快走、球类运动等。不过,患者外出运动时要适当添衣,运动前要充分热身,运动过程中要及时补水,避免过量运动。
高血压患者在饮食上要注意什么?
在日常饮食方面,高血压患者要注意补钾、减钠。钠盐会升高血压,建议高血压患者减少钠盐摄入,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多吃富含钾的食物,如小米、小麦、菠菜、香蕉等。远离高脂、高糖食物,少吃生冷、辛辣的食物,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
心梗有哪些征兆?
廖清池提醒,如果突发心梗,一定要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一是赶紧拨打120,让医院救护人员及时赶到;二是让患者就地平卧,并且将患者的腿稍微抬高;三是发现患者出现心脏骤停的时候,要及时做人工呼吸,等候120的到来。
“心梗发作前一两天是有一些征兆的。”廖清池介绍,最常见的是冠心病患者原有的心绞痛加重,发作时间延长,服药效果变差;如果突然出现长时间心绞痛,心绞痛发作时伴有恶心、呕吐、大汗、严重心律失常或血压有较大波动等,都可能是心肌梗塞的先兆。
心梗的典型症状是“心痛”,或者说“胸痛”。急性心梗通过“心痛”表现出来的占了70%左右。专家提醒,如果剧烈性胸痛持续半个小时,一定要及时就医。
(苏北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