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响水“3·21”特别重大爆炸事故伤者的救治慢慢转向心理危机干预。目前,这项工作是如何开展的?记者在救援现场进行了实地采访。
心理干预从共情开始
3月23日下午,江苏省响水县人民医院病房。窗外不时传来救护车的警笛声,空气中弥漫着焦虑不安的味道。
“昨晚睡得怎么样?”西英俊俯下身,轻声问道。
“迷迷糊糊的,也就睡了2个小时吧,脸疼得厉害。”吴美芳(化名)指着右脸颊上被飞溅的玻璃碴划出的数道血痕说。
吴美芳所在的化工厂距离爆炸点不到一公里。爆炸中,她看到近在咫尺的同事不幸丧生,而自己躲在桌下得以侥幸逃生。现在只要一闭上眼,吴美芳脑海中就会浮现出爆炸时的一幕,细微的声响都会让她惊恐万分。
西英俊一边倾听吴美芳的描述,一边观察她的情绪变化。“您现在出现的紧张、害怕、睡不着,都是一种常见的应激反应。很感谢您愿意说给我听。未来的一段时间,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瞬间,两行泪珠从吴美芳的脸颊滑落。
西英俊是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中心副主任,亦是此次国家卫生健康委派出的专家组成员之一。西英俊表示,灾难事件亲历者在应激期会出现情绪、行为以及生理方面的应激反应。情绪方面包括紧张、恐惧、抑郁等,行为方面则会出现回避、退缩、过度警觉等,生理应激反应常见为失眠、被噩梦惊醒、心动过速等。很多亲历者会出现一过性的应激反应,通过短暂调整和干预大部分可自愈,如果过度干预,比如让患者反复回忆事发时场景,反而会对其造成二次伤害。
“相比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的心理危机干预难度更大。”西英俊说,人们普遍认为自然灾害属于不可抗力,但事故灾难则不同,其中有更多的人为因素,在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时,部分伤员会表现出更强烈的不信任感。因此,要从询问伤者的饮食、睡眠以及躯体伤情等入手,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在此基础上,充分了解伤员在情绪、认知和行为等方面反映出来的精神心理状态,进而快速筛查评估他们的心理危机等级,制订个体化干预方案。
心理危机干预有“四要点”
爆炸翌日凌晨,西英俊和其他专家组成员到达响水县。“来响水的路上,我们就开始通过新闻报道收集信息。”西英俊说,“心理专家更关注新闻中所报道的伤亡人数、当地救治能力、心理救援力量等信息,这些将直接影响后续危机干预的效果。”
救灾初期,心理干预首先关注群体状况。爆炸发生次日,干预组便对全部伤员进行了初筛。心理危机干预组组长、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马辉介绍:“初筛情况较为乐观,虽然伤员普遍存在一般性的应激反应。但是还没有出现过激的情绪波动和行为冲动情况。但情况瞬息万变,要实施动态监测。”
“心理危机干预不同于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马辉强调,“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主要针对已存在心理问题的患者,而危机干预是为了让危机反应稳定化和正常化的紧急介入,工作重点是针对当事人群的反应,而并非事件本身。”
心理危机干预的4个关键点是观察、倾听、链接和结束。观察,就是观察伤员及家属是否处于安全状态,有无应激反应;倾听,是指遇到情绪反应强烈的伤员,不急于劝说,而是陪伴和倾听,做到有效回应;链接,是在主要的伤员救治医院,应有专业的危机干预人员驻扎,定点干预和巡回访视相结合,对重点伤员进行一对一的干预;结束,是指心理危机干预结束时,应避免可能产生的二次创伤。
一周内是危机干预黄金期
在响水县人民医院8层病房,过道已被病床占满。“有点儿拥挤。”马辉眉心一皱,坦言基层医疗资源不足,遇到此类重大突发事件,难免捉襟见肘,但这种狭窄逼仄的环境可能会引发伤员情绪波动。“会将这些写成报告,向指挥部提出相关建议。”
“爆炸时……”走进一间病房,只见刘利(化名)正在跟家人聊天。马辉静静听了一会儿,说:“家属有点儿多,而且总是在谈论灾难发生的过程,容易造成二次伤害。”
马辉马上向身边的护士建议,每个病人只留一名家属陪床。“因为,家属的陪伴是伤者重要的精神支撑,但如果人数过多,也会影响伤员康复。”
由于人数较多,巡查小组兵分两路,每一路都由响水县或盐城市的心理医生以及国家级专家共同组成,一些护士也参与其中。“跟着北京的专家学一学,护理时没准儿能用得上。”听说北京专家来了,响水县中医院护理部主任吴桂明专门过来学习。
除了筛查诊治伤员,专家还培训当地医务人员,帮他们快速提高心理干预基本技能,提高自我调节能力,持续保持较高的工作热情。
马辉表示,突发事件发生后的一周内是危机干预的黄金期,此次事故发生后的第二天心理专家便已介入,相比以往明显提速。他认为,这得益于汶川地震后我国心理救援机制和救援队伍的逐步成熟壮大,相应预案也更为完备。“目前,江苏省应急心理干预紧急医学救援基地每年都会对专业人员进行心理救援培训和演练。”
马辉强调,心理干预并非一蹴而就。初期对群体进行筛查、评估,后续工作重点会放到重点人群干预上,“不仅针对伤员,还包括参与救援的医务人员、消防人员等”。
从14时开始,整个查房历时3个多小时,这种查房每天都要进行。马辉说,72小时黄金抢救期过后,危机干预的重要性会愈发突出,心理专家也会继续坚守岗位。
(来源:健康报 记者:张磊 沈大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