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健康家庭
当前位置:首页 > 传播报道 > “健康幸福家庭”专题“健康幸福家庭”专题
“天使”在人间 爱与健康同行
发布时间:2019-06-20  浏览次数:806

她们也许没有牡丹的美艳,也没有玫瑰的浪漫,口罩、白大褂遮住了她们青春美丽的容颜和身姿。而面对病魔的时候,她们是坚强的战士,有着钢铁般的力量;在守护生命的时刻,她们是春天的使者,是提灯女神。她们用专业技能、人文关怀护佑着生命;甜美的笑容、温柔的话语、娴熟的技术是她们抚慰患者的良药,她们让爱与健康同行。“5·12”国际护士节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通过4个关键词,领略我省临床一线护士们的最美风采。

最坚守

32个春秋写华章

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儿科,有一位热情、慈祥、资深的护士,她无私、平凡、敬业,对待患儿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她在儿科护理岗位上一干就是32年,她就是沈燕。

1987年,沈燕怀揣着卫校优秀护生的奖状,踏进江苏省人民医院儿科的大门,开启了职业生涯。患儿静脉细,家长要求高,她苦练静脉穿刺技术,终于练就“一针见血”的本领。在工作中她不断改良创新,儿科的静脉治疗从一次性钢针、留置针到中心静脉置管,无不倾注了沈燕的心血。在担任儿科一病区护士长期间,她筹建了儿童血液肿瘤中心,开辟了造血干细胞移植病房,构建起移植护理框架。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沈燕主动请缨奔赴灾区,在那里她不辞劳苦,努力救治伤员。回来后,她在工作之余前往羊毛衫厂,买来一批羊毛衫寄给灾区群众。她先后获得“抗震救灾先进个人”“个人突出奉献奖”等荣誉。

有一例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并发严重肺部感染的患儿,经历了多次呼吸机插管却无法脱机,病情危重,生命垂危的孩子眼神中流露出对生的渴望。这个孩子来自福利院,失去了父母的疼爱,沈燕作为一位母亲和护士长,同情和责任赋予她工作的动力。她安排特护每12小时轮班,实行连续性护理。患儿痰液多且黏稠,沈燕带领大家一次又一次为患儿吸痰;静脉穿刺困难,沈燕不厌其烦地指导护士想办法解决。一个多月后,患儿在大家的精心护理下转危为安。

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春去秋来,时光流逝,护理工作永远是爱与奉献的演绎。充满着爱心、智慧、自信和创新精神的沈燕,守护健康,关爱生命,她,是护理人的骄傲。


155名护士为了生命的坚守

有一种坚定是信仰,有一种感情是责任,有一种给予是奉献……这就是南京鼓楼医院神经外科护理团队——155位护士、205张床位,曾创下年手术3200余台的工作量。

一位突发颅内出血的年轻教师,经过积极抢救后仍意识模糊、肢体偏瘫,这突如其来的重创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陷入危机,患者妻子以泪洗面。护理团队不忍看到患者茫然的眼神、家属绝望的泪水,不忍听到这个家庭说要放弃……年轻的男护士默默地帮助患者募捐、筹款,上万元爱心捐款虽然不够治愈他的疾病,却为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撑起了一把伞——只因这份天使情怀,只为守护患者健康!

神经外科患者病情危重,疑难复杂问题多,护理难度大,而提供最优质的护理服务、改善患者照护结局,始终是这个团队追求的目标。他们潜心思考、凝心聚力,在症状早期识别及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围绕颅脑肿瘤患者吞咽障碍的管理、术前高危患者筛查、术后早期评估、进食风险管理、吞咽摄食训练……团队成员们制订流程、建立标准、完善手册、录制视频。

“数点繁星缀月头,人依旧,伴夜写春秋……”不知经过多少个日夜的努力,方案取得显著成效,患者吞咽功能改善了,并发症降低了,营养达标了……护理团队多次荣获院最佳专科护理建设先进集体,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引进护理新技术等成果30余项,发表论文50余篇,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2项,荣获各级奖项30余项。团队始终坚持在实践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突破,匠心深耕,展露芳华。


最危急

为了重伤员的奋力拼搏

有这样一群人,用故事、意志和信仰,演绎生命的乐章,她们就是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ICU护理团队。

作为收治危重伤员的核心科室,盐城三院ICU护理团队常常承担紧急医学救援任务,她们总是以高度的警觉性、责任心,立刻做好应急准备,床位、卫生材料、药品、设备都在第一时间全部就绪,同时主动派出护理人员前去急诊支援,进行预检分诊及护送伤员等应急抢救工作。

生命高于一切。灾难无情,人有情,时间就是生命,她们忘记了劳累、忘记了饥饿,用无私奉献,一个又一个在生死边缘挣扎的患者获得新生。她们以高尚的情操诠释着白衣天使的责任与担当。

监护室内,病人和死神反复抗争;监护室外,家属翘首以盼。ICU曾收治了一位马凡氏综合征合并主动脉夹层的患者,病情危重,经过紧急会诊后,心外科医生果断对该名患者实施了急诊手术。正所谓“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经过悉心照料及护理,患者终于转危为安,康复出院。临行前,其家属对护士们说:“我儿子能康复,全靠你们精心的照顾,这份恩情,我们全家一辈子不会忘!”

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ICU护理团队,经历无数的考验,赢得了病人和社会的尊重。她们是生命的见证者,是健康的守护神。


8分钟“生死时速”尽显天使本色

“快,快,快,我的同事昏倒了!”伴随着紧急的呼救声,33岁的王女士被同事送往扬州东方医院抢救室。“时间就是生命!”急诊科护士长毛少娴第一时间开辟了绿色通道进行抢救。发现患者意识丧失、心跳呼吸停止,她一边为病人进行心肺复苏,一边紧急启动急诊抢救预案。随后,院领导、科主任、急诊医生、护士等抢救小组人员全部到位。

气管插管、吸氧、心电监护……抢救工作紧张而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各种抢救药物在病人的两条静脉通路里前赴后继地进入了循环,心电监护、萨博机、吸引器等急救设备在医护人员的手中演变成一件件武器,与死神展开了搏斗。

抢救工作进行到第五分钟的时候,毛少娴观察到心电监护上出现一丝微弱的跳动,患者出现了室颤!大家顿时看到了生的希望,立刻拿起除颤仪进行除颤。“200J第一次”“200J第二次”……功夫不负有心人,患者终于恢复了自主循环,血压也开始上升。大家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捏着皮球赶紧将病人送入ICU进一步救治。经过10天左右的治疗,患者完全康复出院了。

从患者进入医院到恢复自主心跳,整个过程仅为8分钟,这看似平常的8分钟,对于心脏骤停的患者来说可是十分关键的,如果没有及时抢救复苏,患者的大脑和重要器官就会产生不可逆的损害。正是急诊科的全体医护人员争分夺秒、团结协作,展示了过硬的医疗护理技术,上演了现实版的“生死时速”,才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一位ICU护士的无悔追求

在同龄人花前月下浪漫的时候,她们却在值夜班;在别人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刻,她们却在抢救病人,分秒必争、与死神赛跑。她们的名字,叫ICU护士。

韦小霞是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ICU)的一名护士。在这里,时刻上演着生死离别,工作可谓“步步惊心”。从职场新人开始,承蒙严师带教,她很快便融入到高强度的工作中,经验一点点积累、能力一天天提高。

这些年来,韦小霞先后被评为“安徽医科大学优秀实习生带教老师”“南京卫校优秀带教老师”“ICU最受欢迎带教老师”,还曾获全院带教老师微课竞赛二等奖。荣誉是对她的肯定,然而,她明白,ICU领域处处是惊涛骇浪,时时必须细心再细心。

每次夜班,韦小霞总是早早进病房了解病人白天病情,为夜间护理做好准备。白天,她还要给实习生授课,给低年资同事培训。有时碰到抢救病人,即使她已经下班,仍义无反顾地回到医院投入战斗,大夜班连轴转对她来说更是家常便饭。徐州一位患者在出院时拉着她的手说:“救命恩人啊,你也别太拼命啦……”

在一个休息日,韦小霞带着孩子从老家回来,在火车上接到了科室的加班电话。下了火车,她家也没回,把小孩丢给家人,就直奔科室去了。她因结石住院手术,医生交代休息一周,然而5天后她又出现在工作岗位上,只因这里有人更需要她。

韦小霞将青春与年华融入了重症医学科。只要医院需要,她就会义无反顾;只要病人需要,她就会及时出现在他们面前。


最担当

与“艾”同行,护航生命

护士,人称“白衣天使”,不仅仅是因为她们那身圣洁的白衣,更是因为她们有颗温暖的爱心。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感染一科成立于2017年,护士们将人文关怀融入到护理工作中,不论患者病情轻重,都义无反顾,用责任心与过硬的技术为生命护航。感染科成立一年多来,她们每天除了正常工作,还要处理各种突发状况。“三无”人员、管制患者、吸毒患者,往往无法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可护理团队始终秉承“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她们眼里,看病不看身份,一切为了患者。

去年,常州三院艾滋病患者门诊随访量达7000多人次,住院380多人次。护理艾滋病病人的过程中,护士们随时面临着“职业暴露”。一位没有家属陪伴的高热患者,护士在为其做治疗时,被他毫无征兆地吐了一身,但护士耐心地给病人漱口,整理床铺并把治疗完成后,才默默到更衣室去更换工作服,又迅速返回病房继续工作。一位患者在治疗期间经济拮据,时常闹小性子,护士长带领团队,想尽方法开导她,从生活起居到心理状况,样样关心到位,并资助患者,患者终于重现笑颜……

也许,这是一件件小事。而正是这些危难之际的担当,才能让病患身心康复,也让平凡的护理人感到满足和欣慰。正是她们用最美的微笑、最亲的语言、最体贴的护理、最饱满的热情,谱下一曲动人心弦的天使之歌,为患者生命提供一份有力的保障。


抗击结核,呵护健康

在无锡市传染病医院,经常会看到一群穿着防护工作服、戴着全封闭口罩的护士,她们是结核科护士,面对的是通过呼吸道传播的结核病。

结核病通过飞沫传播,尤其在与气道开放的重症结核接触过程中,传染风险很大。为病人吸痰、插管等近距离操作时,还要戴上防护面罩,穿上隔离衣,“全副武装”。她们却没有因结核病人咳嗽、咳痰而嫌弃,没有因插管开放气道高风险传染而放弃。从入院、出院到居家,从在院照护到出院随访,她们一直在患者身边。

有时面对无钱看病、无人照顾、无自理能力的“三无”病人,以及病人身上刺鼻的汗臭味、大小便残留在衣服上的恶臭味,她们从物质上给予爱心捐助,从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她们说,不论患者是谁,来自哪里,做什么工作,疾病有多可怕,“只要健康受到了威胁,我们医务人员必定竭尽所能,用实际行动守护健康”。面对结核危重病患、突发状况急救,她们总是忘却传染风险,忘却了家人孩子,只记得担当生命救护的重任。

穿上绿色工作服,戴上N95口罩,她们不只是一名普通的白衣天使,更是在抗击传染病道路上给病人带去绿色希望的健康卫士。


最青春

用青春点燃爱的火焰

神经外科患者病情急、重、复杂、变化快,护理工作以忙累著称,护士要过的第一关就是不怕脏、够“强大”,吸痰、清理大小便是常事。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护理组,正是在这样危急、险恶环境下锤炼出来的一支专业队伍,目前是徐州市级护理重点专科,有市神经外科护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委员各一名、市康复委员会委员一名。

患者呼吸道梗阻,马上吸痰;呼吸、心跳骤停,气管插管、心肺复苏、做好术前准备……这样紧张的抢救,经常在神经外科上演。科室常收治颅脑外伤患者,他们伴有意识障碍,生活自理能力丧失。家属一时无法联系上,她们为患者护理,清理呕吐物、排泄物,从未抱怨脏、累。经过精心的护理,患者病情好转后,常常噙着眼泪拉住护士的手,眼神里满怀感激。

在面临紧急医学救援任务时,时间就是生命!一次该院神经外科接到收治4名伤员的任务,护理人员放下和家人共享的晚餐,放下正在照看的孩子,马上投入到救治伤员的战斗中,彻夜忙碌在救援第一线。

神经外科护理团队注重专科技能培训,加强护理团队建设,积极培育科室文化,增强科室凝聚力和执行力。团队承担徐州市级科研课题4项,荣获徐州市医学新技术引进奖2项、徐州市科学技术奖1项;护理组荣获江苏省“青年文明号”、市级以上“五一巾帼标兵”“巾帼建功标兵”“急救技能先进个人”“优质服务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在这样繁琐重复、充满挑战的护理工作中,她们用青春点燃护理事业这把神圣之火,为神经外科护理发展描绘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是男护我自豪

在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抢救室,众多忙碌的女护士身影中,有一位阳刚的小伙子,名叫王浩。打针、换药、量血压、搀扶病人,王浩样样做得有板有眼,赢得患者的广泛认可。

王浩来自农村。母亲在他读高三那年遭受意外,经过医院抢救虽然留住了性命,却成了高位截瘫。这个噩耗,对年轻的王浩来说无疑是个晴天霹雳。亲人失去健康的苦楚让王浩更坚定了从医的决心。后来,他如愿考上护校。2015年8月,王浩走向工作岗位,母亲常教育他,“抢救一个病人就是挽救一个家庭”。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他。

2017年冬天,王浩前往大学城的路上,路边钻孔施工队发生了意外事故,一名工人被旋转的机器绞住腿部,吊在半空中,左小腿伤口鲜血喷射而出。王浩立即冲过去,脱下衣服为其包扎止血,并进行心肺复苏,十多分钟后,120急救车抵达现场,王浩才起身离去。

去年8月的一天晚上,王浩准备回淮安老家。刚出小区,就看见一群人围在路边,一名妇女怀抱婴儿惊慌失措。原来,孩子洗澡时呛水窒息了,全身青紫,处于严重缺氧状态。王浩立即拍打患儿背部,开放气道,患儿症状稍微好转,他立即拦车送医,同时联系急诊做好接收抢救的准备。经过抢救,患儿转危为安。

由于王浩和妻子的工作比较忙,平时就把孩子放老家让父亲照看。每次下夜班回老家,为了多停留点时间,减轻老人的压力,他都会在凌晨4点起床赶着接白班。为了工作,为了患者,他说“注定要牺牲小家为大家”。

王浩经常说“我是男护我自豪”。这些年来,他多次收到病人家属的感谢信,并获得多次荣誉。工作之余,王浩还是位急救科普达人,经常进社区、学校、企业去做科普宣传。他说,为患者的生死天平增加生的砝码,就算是最小的重量,也能带来无限的希望。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沈大雷)

46.3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