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我区乡镇卫生院副高以上职称的医生惨淡‘挂零’,而如今,已有163人。”近日,谈起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宗凯自豪地向记者说。10年,从0到163,这一数字变化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
引人用人动了真格
改变要从硬件设备的“鸟枪换炮”说起。宗凯说,10年前,很多乡镇卫生院看病依靠体温表、血压计和听诊器“老三件”,服务能力低下。通过增投入、换设备,目前,全区24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DR、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覆盖,17家乡镇卫生院配备了CT,还有3家重点卫生院配置了核磁共振,“就连业务用房也是5000平方米起步”。
掣肘乡镇卫生院发展的另一大因素是人才问题。拿麻醉师、影像执业医师来说,当时淮阴区24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共只有4人。宗凯说,“基层人才荒有诸多成因,待遇差是最主要的原因。2012年2月,淮阴区棉花中心卫生院人均绩效只有75元。”为此,淮阴区创新建立了按工作业绩取酬的“三不纳入一倾斜”绩效分配机制,即值班费、加班费按照劳动法规定兑现,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额;家庭医生专项津贴、签约服务费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支结余的40%用于职工奖励等。
改革措施立竿见影,在淮阴区,不少乡镇卫生院开始出现医生主动要求值班、进修充电的现象。王力群是王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位内科医生,几年前她每年收入不到5万元,现在作为医疗骨干的她年收入近20万元。
与此同时,淮阴在用人引人方面也动了真格:要求13名能力平庸、管理水平不高的一把手院长转岗;近5年,累计招聘外地大学生147人,在淮安市率先推行“公开选岗”,目前19人已担任所在医院中层以上干部。“不仅如此,我们在乡镇工作,吃饭有免费工作餐,上下班有接送班车。”王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教科副科长宋仁闹说。
通过多年的努力,淮阴区基层卫技人员由2010年年底的800多人增加到目前的2800多人。随着卫生人才队伍的壮大,医疗服务水平自然提升了。刘老庄中心卫生院副院长钱海东告诉记者,2016年,该院建成苏北第一家乡镇卫生院血透中心,如今3名青年医生挑起大梁,定期前来透析的患者有56名,覆盖周边淮高、徐溜、丁集等运北片区乡镇。
“内培”养出“精兵”
人才引进来了,如何帮助他们快速成长,以满足基层不断释放的医疗服务需求?“起初,我们希望把基层医生输送到三级医院进修学习,但由于学历低、实力弱,基层医生到了大医院后跟不上,有时甚至会吃到‘闭门羹’。”宗凯说。
既然外送有“梗阻”,淮阴想到了“内培”。2017年6月,一个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总投资500余万元的实训基地在淮阴建成开放。这是江苏省首家基层卫生人员实训基地,设有中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护理、急救实、模拟诊室、模拟病房10间实训室,以及候考室、理论教学与考试室、监控室等,配有智能化医学模型110台、高智能数字化训练系统6套。
7月5日下午,南陈集镇中心卫生院青年医生唐明科如约来到实训基地,接受急救技能培训。像这样的培训,他入职3年以来,几乎每月都会有一次。在不久前的一次抢救病人的经历中,他就把学的本领派上了用场。一位78岁的冠心病患者突发心脏骤停,小唐和几位同事紧急赶往现场。胸外按压、注射药物、心电监护……就像在实训基地无数次训练过的那样,有条不紊地实施抢救措施。半个小时后,患者恢复正常心率,生命体征平稳。
淮阴区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和科教科科长陈洪飞介绍,为了保证轮训质量,淮阴区从全区医院选拔了一批 “本土专家”组成技术指导小组,进行集中带教指导。实训基地每周四对区直医院医务人员开放,每周五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放,确保全区所有医疗机构每月可以轮训一次。截至目前,已有1700余人次参加培训。
通过轮训,锤炼本领、比拼技能在淮阴区医务人员中蔚然成风。仅2016年~2018年,该区就有近百人次在国家、省、市各类技能竞赛中获奖。人才梯队建起来了,基层“强筋健骨”的目标也越来越近。目前,淮阴区创成1个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全国百佳乡镇卫生院、17个全国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省级以上示范化率达87.5%,连续6年实现“九成人看病不出区,八成人首诊在基层,六成人住院在乡镇”。
淮阴区卫生健康委主任洪宝告诉记者,以前他总担忧人才流失,现在他放心了,“因为人才的土壤培育起来了”。
(本报记者 沈大雷 通讯员 支梅 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