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位,邹国良。”上午8时许,江苏省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脏中心的叫号响起,一位老人从候诊椅上站起身,费力地拎起一个蓝色大塑料袋,轻轻走进诊室。心内科主任医师陈英一抬头赶紧站起身来。“您老咋又带了这么多菜来?这么大年纪了,多累啊。”陈英无奈地从老人手里接过菜放到了桌子底下。这才开始听诊。
这位从乡下进城的老人只是陈英无数患者粉丝中的一个。
邹老家住后宅镇,今年72岁了,乘公交车到市区单程需要一个多小时。2015年,邹老因患高血压到无锡二院住院治疗,陈英是他的管床医生。由于患病,老人住院期间情绪非常低落。陈英每天下班以后都会来到他的床前开导他,贴心地关注他的饮食和情绪,常常晚上七八点还没有下班。在陈英的关怀下,邹老积极配合治疗,病情很快好转。
出院后,邹老又接到了陈英打来的电话,叮嘱他按时按量吃药,定期来开降压药。“都说医生看惯了生死,已经变得铁石心肠。可是这些天处下来,我发现医生们都挺好的。”邹老逢人就分享这次就医的经历。想到陈英经常很晚才回家,邹老便有了个想法:下次来医院时,把自家种的菜带给陈医生。这样,她到家便能烧饭,能早点吃上晚饭。于是,邹老每个月来开降压药时,都带上自家地里种的各种蔬菜。陈英坚决回绝,但老人始终固执地坚持。这一带就带了三年多。
“他每次来都大包小包的,就好像父母看望孩子一样。我真是又感动又感激。”陈英说,想掏钱给邹老,老人反倒要跟她“翻脸”,觉得是“看不起他”,无奈陈英只得尽量找机会表示感谢,遇雨雪天气会提前打电话告诉他等天气好了再来;邹老需要的药暂时短缺时,便叮嘱他等消息,不要白跑一趟。“对于他的好意,我做的还很不够。”陈英歉疚地说。
像邹老这样,对陈英医生“掏心掏肺”的患者有不少,许多人因为看病已经和陈英成了老朋友。看着这群可爱的“粉丝”,陈英很感动,便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写在他们的病历上,告诉他们有事随时联系她。一天凌晨,一位老患者突发胸痛,立即给陈英打电话,本以为大半夜的不会有人接,没想到刚响两声陈英就接了。在陈英的指导下,患者紧急就医,捡回了一条命。
“医患深情是用信任和托付铸就的。”陈英说,曾有一位患者因担心服用降压药副作用大,心情非常抑郁和焦虑,天天抱着血压计,陈英非常耐心地为她调整药物,耐心疏导,鼓励患者正确对待,并为她做了心理测试,还主动加了她的微信,生活中时时关心,指导用药。一段时间后,患者病情控制了,心情也好转了,在医师节特意为陈英送来了锦旗和感谢信。
“我可能只是多关心了两句,但对他们来说是暖在心头的话。我们做医生的,其实也在感恩患者的信任和托付。”陈英说,有些人出院了还特意挂她的号,不是为了看病,只是为了看看她,聊上几句。还有人逢年过节特意跑过来跟她表示一下祝福。患者太多,她不一定都记得,但很多人却都把她记在了心上。
(来源:健康报 作者:沈大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