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自杀是全球所有年龄组人群的前20位主要死因。每年,全球约有80万人死于自杀,这相当于每40秒就有一人因自杀离世。虽然从整体上看,全球的自杀率正在逐渐下降,但直到2017年,全球仍有84个国家和地区,每年死于自杀的人多于万分之一。
我国自杀率持续下降
自杀是在意识清醒的情况下,个体故意损害甚至毁灭自己生命的主动或被动的行为。根据结局的不同,自杀行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自杀死亡,即一般意义上的自杀;另一类是自杀未遂,即采取了自杀行动,但没有导致死亡,身体基本上没有受到严重伤害。
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大约有80万人死于自杀,标准化全年组年自杀率为10.5/10万,但在全球范围内分布不均衡,有些国家年自杀率高于30/10万,另一些国家低于5/10万。2016年,自杀率最高的国家是立陶宛,最低的是安提瓜岛。一般估计,自杀未遂的发生率是自杀死亡的10倍。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出于种种原因,实际的自杀率一般会高于官方的报告。
近些年来,我国的自杀率呈持续下降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我国是世界上自杀率较高的国家,达到每年22/10万。粗略估计,目前中国每年大约有15万人死于自杀,自杀率在10/10万以下。现在,我国的自杀率处于世界较低的水平。
重点关注老年人群
自杀率是一个国家人群心理卫生状况的重要参照指标。关于自杀行为的分布特征,全球范围内都是自杀死亡男性高于女性,自杀未遂女性高于男性。一般认为,这与男性使用更为暴力、致死性更高的自杀方法有关。
自杀率通常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青少年自杀事件常常成为社会焦点,但自杀率最高的人群仍然是老年人,65岁以上人群的自杀率一般是青壮年的3倍~4倍。老年人应当成为自杀干预和自杀预防的重点人群。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老年人占人口总数的比重不断上升。因此,如何关注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完善老年人的自杀预防工作,是当前很迫切的一个问题。
20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男女两性的自杀率比较接近。有些报告估计,当时女性的自杀率高于男性;农村居民自杀死亡率高于城市,与全球性的分布特征不一致。但近年来,男性已经超过女性,农村居民自杀率也逐渐与城市居民接近。
高危人群有四大类
通常,自杀死亡的高危人群包括:(1)各种精神障碍患者,尤其是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物质滥用患者;(2)某些躯体疾病患者,如剧烈和持续疼痛、疾病终末期、毁容毁形的患者;(3)近期遭受重大打击和挫折者;(4)有过自杀未遂或自我伤害历史的人。
虽然过去20年间,我国人群的自杀率已有大幅度下降,但青少年的自杀率一直比较稳定,甚至有升高的趋势。青少年的自杀未遂发生率也比较高,同样有升高的趋势。
预防自杀 群体出力
自杀是可以预防的。从群体和个体两个层面都可以做出努力。
(1)建立国家自杀预防战略,在国家、地区层面发展自杀预防政策,支持自杀预防措施的开展。
(2)提高全民心理健康素养。具体措施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技能训练,包括如何应对挫折和打击,如何提高人际沟通技巧和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发展批判性思维,如何确定人生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如何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等。
(3)加强精神卫生体系建设,使有心理问题的人能够及时找到有效的、可以接受的、支付得起的精神卫生服务。降低对自杀、精神障碍的歧视,促进对精神卫生服务的利用。
(4)普及有关自杀和自杀预防的知识,使人们认识到,自杀是可以预防的。自杀想法的产生,可能与情绪抑郁和思维障碍有关,对于这些问题,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都有效。
(5)控制自杀手段的可获得性。例如,控制高致死性农药的生产、销售和使用;三楼以上的建筑安装安全窗户,不开放高楼的楼顶等。
(6)针对高危人群,发展有针对性的自杀预防项目。
(7)鼓励和支持对自杀行为和自杀预防的研究。
(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