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南京市第一医院8名医生,带着爱与梦想,踏上非洲桑给巴尔,也是江苏省半个多世纪对口医疗援助的合作伙伴之一。一年中,他们在桑给巴尔奔巴岛上挽救了无数的生命,赢得了当地民众的尊重,也为祖国赢得了荣誉。6月28日,他们凯旋。让我们听一听他们一年来的援非故事。
最美岛屿也是最穷地区 还有最差的医疗条件
桑给巴尔位于东非坦桑尼亚,因为盛产丁香而被誉为“香岛”。2000年,这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奔巴岛是桑给巴尔两座主要岛屿之一。这里可以入选世界最美岛屿,但这里也是联合国确定的“世界最不发达地区”之一,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医疗水平差,当地居民也没有卫生意识。
虽然来之前已做好了思想准备,但是当第一医院的8人援非团队抵达后,所见还是出乎他们的意料。他们所在的阿卜杜拉姆齐医院,是一所刚刚落成的新医院,2016年11月刚投入使用,硬件水平在桑给巴尔首屈一指,有中国援助的CT、超声检查设备,在奔巴岛上其他医院处理不了的病人,一般都会转到这里。所以,这所医院很多患者都是危重症患者。但即使硬件条件在当地最好,实验室检查也只能做血常规,肝功能、生化等都不能检查,甚至连一支体温计都没有。
被称为“上帝使者”很多队员是岛上“唯一”
在国内医生习以为常的技术,在奔巴岛却是珍贵的“唯一”。比如医学影像科主治医师吴正参,是岛上唯一的影像科医生。奔巴岛50万人,只有阿卜杜拉姆齐医院一台CT 机,其他医院都只有胸片机,而且只有技师没有医生。因此,每天早上,其他医院就会将片子送到吴正参这里,由他读片出报告,每天要出具六七十张片子报告和10多张CT报告。“CT太宝贵,我都当宝贝使,每天最多只能做十多个。”
而急诊内科副主任医师何小卫则是另一个“唯一”,岛上唯一一个会做且会看心电图的医生,“由于当地心电图纸奇缺,且宽度只有我们的一半宽,所以只能通过一半心电图来看。”还有当地唯一一个普外科,第一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席鹏程也就是当地唯一一个普外科大夫。
骨科主治医师吴晓曙成立了当地首个“创伤中心”。到了丁香采摘季,很多孩子在没有任何安全措施保护下,会爬到高高的树上,意外坠落事件很多。以前当地人骨折都怕去医院,认为看医生就等于截肢,随着中国医生的“化腐朽为传奇”,再加上当地民众口口相传,吴晓曙已是几位医生中择期手术最多的,每周都有六七台手术。“术前准备,术后消毒都自己完成,我们很多人都是一职多能。”
手术停电算什么?遭遇的困难想都不敢想
在桑给巴尔,停电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在手术时遭遇停电,想想就可怕。在一次手术中,麻醉科主治医师苏中宏就遇到了停电。当时正在进行一台胃间质瘤手术,“其实停电不算什么,之前我也遇到过,想都不敢想的是,氧气居然也停止输送了,这可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遭遇。”苏中宏现在说起来仍感到后怕。好在他反应迅捷,当发现麻醉机不工作后,他立即捏了个皮球往手术患者体内挤空气维持患者呼吸,但是一台手术时间要几个小时,靠手动挤空气可不行,他灵机一动,把呼吸机拉了过来,通过空气完成了整台手术。
非洲大部分地区各类感染性疾病高发,奔巴岛也不例外。有一天清早,外院转来一位急诊患者,抽搐、昏迷,何小卫很快确诊是死亡率极高、病情极其凶险的脑型疟疾,但是当时医院只有肌肉注射的蒿甲醚,起效稍慢,患者不能等,怎么办?何小卫想起同在奔巴岛执行援非任务的江苏血防所医疗队,立即与其取得联系,得到起效迅速的青蒿琥酯,挽救了患者的生命。第二天,当患者精神焕发地说“神奇、伟大的中国,神奇的医术,神奇的医生”时,何小卫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当时他只想说“厉害了,我的国!”
留下“仁术”,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据统计,一年来,8名援非医疗队员完成门诊31506人次,急诊1137人次,住院1678人次,完成各类手术636人次,重大手术78人次,抢救危重病人209人次,麻醉636人次,各类医技报告9616人次。
“完全依靠中国医生是不行的,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带教,提高当地医生的水平。”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陈尔东是此次援非医疗队副队长,到医院的第一个月,他就帮医院建立了核心制度,并定期举办讲座培训当地医生。当时任桑给巴尔卫生部长康博来医院视察时,对这项工作提出很高的赞誉,对中国医疗队再三赞赏。同时,他还将目前国内先进的多学科联合会诊模式搬到奔巴,保证由中国医生看过的患者不出任何问题。
儿科主任医师郭玉兰,时不时下乡义诊、健康宣教,“当地的孩子几乎没有卫生常识,肺炎、结核也不看,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卫生难题。”指导当地医生使用吸引器抢救肺结核大咯血患儿,挽救多位患儿生命。而妇科副主任医师罗宁将妇产科打造成重点科室,在她的指导下,一位立志“扎根”在这里的当地男医生,除了妇产科常见病、剖宫产手术外,已能完成疑难妇科手术甚至子宫全切手术。
(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