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作为首批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与产业园建设试点城市,坚持政府领导、部门协作、上下联动,强化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应用,推进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健康医疗服务模式转变,努力实现智慧医疗便民惠民、支撑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建设数据中心,推动信息共建共享。一是做强全民健康平台。2016年起,市财政连续五年加大对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的投入,平台建设日趋标准化、规范化,健康数据数量和质量提质提速,实现跨地区、跨机构的横向共享和省市县的纵向贯通,努力消除信息“孤岛”和“烟囱”。二是做实健康医疗数据中心。市卫生健康委、钟楼区政府以及中国电子三方合作,共同建设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东部)中心。存储中心已承接全市35.6亿条卫生健康数据,并与省卫生统计信息中心对接,推进全省临床和管理数据的汇聚存储。开发建设“智慧健康云”,并创新探索集中云化部署、统一监管服务的互联网应用服务新模式。疫情防治初期,紧急部署上线“江苏—黄石医疗服务在线”平台,50多家互联网医院、2500余名医生自愿参与,为疫情防控争取宝贵时间。三是做优产业融合发展。依托国家级数据存储及研发资源吸引优质企业对接,开展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培育孵化一批理念先进、技术领先的优势性企业,引导和推动大数据与医疗健康产业的融合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产业园已有包括国科控股、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常州大学、长城网际等国内知名企业、院所在内的300多家健康医疗生态单位和4家发展产业联盟、行业协会入驻,初步形成了“政、产、学、研、医、用”一体化发展的格局。
二、打造智慧医疗,促进服务便民惠民。一是大力推广实名制就诊。对未持社会保障卡的患者研究发行居民健康卡,全面推行实名就诊,搭建市级统一结算平台,在省内首创市域范围内“就诊一卡通、医疗一账通”,该项目获2018中国政府信息化管理创新奖。累计开通“医疗一账通”账户312万个,市属医院实名就诊率同比提高近30个百分点,医院人工收费窗口缩减60%以上。在部分医院开展住院自助、人脸识别和儿童无身份证办卡实名认证等便民服务,极大地改善了就诊秩序、提高了服务效率、降低了运行成本。二是扎实建设互联网医院。依托三级公立医院实体,通过在院内设置互联网诊室、建立与患者的就诊互动信息系统、落实名科名医上线服务、打通医保支付环节等措施,实质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为患者提供在线复诊、视频咨询、云处方等医疗服务,推行“云诊疗、一线通、云药房”网购式居家就医新模式,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就诊。目前,全市已建成4家互联网医院,市二院的线上诊疗服务量位居全省前列。三是全力提升就诊体验。依托“我的常州”“健康常州”“常州人社”等APP应用,为群众全方位提供网上预约挂号、健康自测、检验检测结果查询、体检报告查询等服务。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全面实施分时段精准预约诊疗服务,有效缓解大医院门诊拥挤现象。市卫生健康委8家医院全面启用智能闸机,对入院人员同步完成体温测量、苏康码实时在线查验和人员身份识别。
三、开发应用系统,保障事业高效高质。一是开展区域集中诊疗。发挥医联体牵头公立医院龙头作用,建设区域影像、心电、临检、病理四大中心,辅助提高基层诊断和服务能力,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大医院同质化诊疗服务。市一院、二院还面向新疆乌恰、陕西安康等地开展远程会诊,积极援助边远地区医疗健康服务。认真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中以合作远程心电监测试点项目,利用“互联网+”智能健康监测设备,为心血管疾病出院患者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远程心电监测服务。二是促进智慧医院建设。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移动通信等技术,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智慧医院建设。市第一人民医院利用混合现实(MR)技术,开展全程MR下颈椎脱位损伤减压重建术。市二院试点建设国内领先的结构化智慧病历,建立标准化临床数据中心,实现医院的智慧医疗、智慧服务和智慧管理大提升。三是推动互联网监管。基于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综合卫生监管信息系统,满足医疗卫生行业监管需要。建设血液追溯管理系统,打通血液管理机构和医院的信息“围墙”,提高全市血液制品的库存预警和配送能力,支持输献血全程的追溯和对输血不良反应的管理。建设麻精药品联合监管平台,实现对全市麻精药品使用流向和医师药师处方信息的全流程监管和预警。
(中国江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