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6公斤、损伤类、已完成;慈济门诊部、1.16公斤、感染类、已完成……28日,苏州市卫监所传染病防治监督科科员刘惺在手机上进入“医废管理系统”APP,全市“入网”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的实时处置状态一目了然。
苏州从去年3月开始在姑苏区202家医疗机构试点推行“互联网+”医废规范化管理项目,对医废产生、转运到最后集中处置全程在线监管。运行一年来,这些医疗机构共生成13891条医废上传记录,超30吨医废实现“透明化”处置。目前,苏州正在全市医疗机构普及这种新监管模式。
转运途中有异常自动报警
苏州姑苏区吴门桥街道南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首批“吃螃蟹”的基层医疗机构。在该中心医废处置室,护士长吕恩珠将一盒使用过的注射器放上电子秤,秤上有“感染类”和“损伤类”两个选项,吕恩珠选中后者并按下打印键,一张带有二维码的正方形小贴纸“吐”出来,随即被贴上医废袋。
“这个二维码就如同医废‘通行证’,院内存放、院外转运、后端处置等,每一环节都需扫码核对,信息无误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吕恩珠用手机上的“医废追溯助手”APP扫描刚生成的二维码,完成后这袋医废正式进入在线监控系统。紧接着,医废要在规定时间内送往指定的医疗废弃物暂存点。到那后,还会有工作人员对其进行称重、扫码、复核,最后由具备资质的处置公司上门清运。
“操作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异常,系统都会自动报警。”刘惺说,南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这袋医废,扫码进入系统后,他们就能通过手机在线管理系统掌握其实时动态。在运输过程中,如果这袋医废出现重量增减,或者超过其对应运输路径所需时间,系统就会自动判断其存在积压、丢失、泄漏等违规情况,给予风险提示。
2020年全市医废100%纳入监管
“与一般生活垃圾相比,医疗废物最大的危害是其携带病毒、细菌的二次传播,处置不当会直接威胁百姓健康。但普遍的现实情况是,医废规范化管理困难重重。”苏州市卫计委综合监督处副处长刘日记说,苏州现有3000多家医疗机构,当地政府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引入两家具备医废处置资质的公司。处置能力匹配上了,但要在规定的48小时内将面广量大的医疗机构医废全部收集到位,仅靠两家企业很难完成。
面对难题,苏州市探索构建医废连片收集的工作机制。除了大型医院直接由处置公司上门清运,其余基层医疗机构、小型门诊部则自行运送到定点医疗废物集中暂存点,处置公司直接到暂存点清运。
但这些基层医疗机构、小型门诊部员工将医废运往收集点的过程中,是否会因操作不当等造成医废的遗失泄漏?“我们卫监执法人员就曾在日常监管中发现,有个别小型医疗机构,竟然拎着医废坐公交车运送,还有机构直接将医废放在暂存点门口就走了。”刘日记认为,正是苏州医废连片收集工作机制面临的监管痛点,倒逼出“互联网+”医废监管新模式。
目前,“互联网+”医废规范化管理项目已在姑苏区基层医疗机构实现全覆盖。本月初,苏州市政府出台“卫生与健康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将“到2020年,全市医疗废物远程监控管理率达到100%”列入重点细分任务。
运用大数据延伸监管路径
一件医废,从产生到集中处置涉及环节非常多,先后要经历科室分类、打包、暂存、院内转运、集中贮存、院外转运、终端处置等环节。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目前苏州推广的“互联网+”医废规范化管理项目,主要监管范围是从院内收集、院外转运到处置,前端院内医废产生并未完全纳入这套监管系统。这是否会形成新的监管盲点?一旦有医疗机构没将医废录入系统,能否及时发现?
“目前运行的在线监测,以医疗机构上传数据作为起点,暂时还无法通过技术手段对前端院内流通进行预警,但也并非无计可施。”苏州市卫监所传染病防治监督科科长陆雯玮解释,相比不可预估产量的一般生活垃圾,医废产生的量相对比较稳定,从一家医院的手术量、门诊量等基本可以推测其医废产量范围。在线监管带来的另一大“利器”是精准的大数据分析,以此判断每家医疗机构大致医废产量。“超出量过多可能意味着分类出错,过低意味着有医废没被纳入系统或出现丢失。”一旦发现异常,通过二维码追溯产出医疗机构,进行精准的人力监督。
“卫生监督部门和环保部门等可以与医院感染部门进行更加密切的配合,通过构建‘数据对接+联合监管’的一体化监管平台,建立医废从临床科室产生、院内流转、集中收集转运、末端统一处置的数据闭环。”苏州市立医院本部感染管理科副科长张骏骥说,目前苏州市立医院院内的医废追溯管理系统项目已进入招标阶段,预计下月将上线试用。他认为,一旦院内这套系统与卫监目前的在线检测系统联网,那么距离真正的全流程无缝监控就不远了。
(中国江苏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