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自2015年1月国家确定在江苏等4省首批开展综合医改试点以来,按照中央医改的决策部署,江苏省委、省政府把综合医改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增进民生幸福的重要抓手。通过组织推动、政策撬动、典型带动等有力措施,率先在重点领域实现了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等6个全覆盖。全省综合医改试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和阶段性成效,综合医改工作向纵深稳步推进。
组织推动坚强有力。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是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效果的关键保证。江苏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综合医改工作,成立由省委书记、省长任组长,常务副省长、分管副省长任副组长的医改领导小组,各地也建立相应的领导组织,形成上下联动、多部门共同发力的工作推进机制。
此外,制定并印发了《全省深化医改综合试点年度工作任务及分工》,全省各级层层签订医改工作责任书。省委改革办、省政府督查室、以及省医改办等10余次开展督查考评,推动医改工作有效落实。
政策撬动措施得力。综合医改工作涉及面广,专业性和政策性都很强。试点以来,江苏省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关于创新公立医院人员编制管理的实施意见》《关于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鼓励社会办医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政策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城镇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先行先试地区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城市公立医院医药价格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文件。
典型带动激发活力。先行先试、探索创新,以点带面、推动全盘是江苏综合医改的路径。镇江市是江苏综合医改试点城市之一。两年来,通过统筹规划完善了医疗服务体系,纵向一体构建了分工协作机制,防治结合创新了基层服务模式,三医联动建立了激励引导机制,信息支撑畅通了上下联动机制。
试点以来,镇江市通过建立分级诊疗制度,促进慢性病、康复病人到基层就诊,充分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守门”职能,让上级医院集中优势医疗资源用于住院病人和疑难重症的诊治,促进了医疗服务整体效益的提升,初步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医改“镇江路径”。
根据“三个一”工程要求,常州市通过启动实施居民健康卡工程和融合社会保障卡功能,创新医疗服务新模式,为群众提供更好的就医体验。
实施居民健康卡工程。坚持“一人一卡”原则,对未持有社会保障卡就诊的患者,补充发行居民健康卡,作为社会保障卡的补充,与社会保障卡共同支撑“就诊一卡通”的需要,作为推进“实名制”就诊的有效介质,切实将诊疗信息精确关联到每个人,逐步实现跨医院的共享互认。
加强部门间相互协作。市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医院、银行四方多次进行沟通和技术攻关,实现医保诊间支付。试点单位结算点由100增至700余个,覆盖所有诊室;建立预交金平台,实现实名制预储值账户与患者社会保障卡或居民健康卡绑定,在挂号、检查、结算等各项付费环节均可直接持卡扣费,从而将“诊疗与付费分离”转化为“诊疗与付费衔接”。
建立就医自助服务体系。以社保卡和居民健康卡为载体,协同预交金平台、社保数据平台、医院大数据平台,融合自助服务模式、实名制就诊模式、诊间支付模式、多渠道结算模式,进一步优化就医流程,切实方便群众就医。试点单位日均门诊患者使用率超过40%。
实现多方共享共赢。群众看病更加方便,一站式完成建卡、实名认证、挂号、导诊、报告查询、充值、缴费、打印等就诊流程,实现“少排队、快结算、多沟通”的效果。健康管理得到实质推进,门诊所有医疗记录都自动归档至同一账户,进一步推动了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预防、治疗、康复和健康管理的一体化电子健康服务。试点单位群众实际使用医保卡的就诊率上升10%左右,切实保障群众及时足额享受医保统筹相关优惠政策。
近年来,宿迁市宿城区把解决低收入农户医疗难题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首要工程,区乡两级财政不断加大投入,足额保障支出,确保这类人群患病得到及时救治。
该区适时调整医疗救助政标准,提升救助比例。近年来,宿城区积极完善医疗救助政策,给予医疗救助对象新农合和居民医保个人缴费部分全额资助;不断调整城乡医疗救助对象及标准,对农村五保和城市“三无”老人、孤儿符合规定的个人门诊和住院费用个人自付部分100%救助,对其他救助对象个人门诊和住院费用符合规定的个人自付部分救助比例从65%提高到70%,年救助最高金额提高到3.5万元。
区有关部门建立了低收入农户大病补充保险制度,构建医疗救助体系。通过和当地人寿保险公司合作,按每人80元的标准为全区8万余名低收入农民购买了农村小额人身及财产保险,目前已为17人赔付保费19.3万元。
宿城区积极探索贫困单亲母亲救助机制,完善医疗救助政策,对全区贫困单亲家庭从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建立长效帮扶机制,解决其在就业、教育、医疗、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实际困难,提高幸福指数。
区财政加大投入,确保医疗救助政策落地实施。近年来,全区投入到医疗救助方面的资金为3646.2万元,减轻了低收入农户家庭的医疗负担,缓解了低收入农户因病致贫的家庭困境。目前,宿城区医疗救助支出已成为继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后的又一重大的医疗保障支出。
(文/戚善成 于鸿雁)
近日,淮安市盱眙县卫生计生委召开全县各乡镇(街道)计生协会秘书长会议,贯彻落实市计生协会2017年工作要求,部署安排全县近期计生协会工作,解读“为爱坚守”关爱农村留守妇女项目的具体实施办法。
关爱农村留守妇女是涉及千家万户的社会系统工程,事关社会和谐稳定的长期任务。为更好地发挥计生协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有效推动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盱眙县计生协会坚持“群众所需、协会所能”的原则,以强化关爱方式为引领,以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工作方针,本着“动真情、想实招、办实事”的原则,从留守妇女的迫切需要出发,从切合实际的志愿服务项目入手,广泛开展关爱留守妇女志愿服务活动,积极为留守妇女排忧解难,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关爱特殊家庭,促进社会和谐”的新风尚。
关爱农村留守妇女工作通过开展关爱关怀“留守妇女”“七大行动”,动员和号召全县上下,整合资源力量,引起社会关注,让各方力量涌入,最后让留守妇女思想有交流、精神有安慰、生活有关心、生产有帮助、安全有关照、维权有保障。
近年来,东台市委、市政府坚持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大力实施医疗机构提档升级工程,形成以“市级医院为龙头,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医疗联合体,切实丰富和提升医疗供给,市域内就诊率稳定在90%,基层就诊率达80%,镇级住院率达60%。
强化体系建设,提升整体医疗条件。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实施龙头医院提档升级、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两大工程和村卫生室三年行动计划,健全“15分钟健康服务圈”。
打造智慧健康,促成全市医疗联网。借助互联网平台,建成远程会诊、影像诊断、心电诊断、临床检验(病理)、集中消毒供应五大中心,推动三级“医疗联合体”联心联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工作重心下移。
突出科教强卫,主动融入长三角。实施“名院分中心、名医工作室、名人培养”新三名计划。
创新健康管理,提升群众获得感。切实加大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力度,强化重大疾病联防联控,优化慢性病管理流程。
(江苏建康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