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之计,在于安民、富民、乐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深入推进就业、收入分配、医药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托幼等领域改革,扎实办好一件件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民生实事,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到医院就诊,却发现“科不对病”“单科问诊不够用”,换科问诊又要重新挂号耽误诊疗时间……这是不少大病重病患者到大医院就诊面临的难题。在江苏省人民医院,这里成立了数个专病诊疗中心,此举正是该院针对患者的迫切需求,将相关科室资源整合进“一扇门”的改革之举。
患者高妍:对于患者来说,现在不用来来回回地跑,挂不同的号看不同的专家。像我从发现肿瘤,到用上化疗药,前后不到一周的时间。
聚焦胰腺肿瘤、胃部肿瘤、乳腺肿瘤等成立的各专病中心,在空间上将原本分散在各楼层的内科、外科、影像、病理等诊疗区域集中到同一个空间内;在人员上建立起以患者为中心的多学科医护团队,确保患者从挂号、检查、诊断到治疗的每一个环节都能享有高效、优质的服务。这不仅缩短了患者的治疗周期,节约了患者的就医成本,还大大提高了专家资源的利用率。
江苏省人民医院乳腺中心主任王水:乳腺肿瘤不是简单的单一病种,靠一两个学科是远远不够的。专病诊疗中心的建设就是集中多个学科进行融合,来为患者服务,让整个流程更加流畅、高效。
江苏省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王晓东:通过这些改革举措,打破不同专科之间的壁垒,让以前的“患者围着专家转”,转变为“诊疗中心围着患者转”。
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全国首批综合医改试点省份之一,江苏坚持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一体推进改革。
注重“建机制”。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在全国率先启动高水平医院建设;率先开展高值医疗耗材专项整治,节省采购资金数十亿元;创新设立“江苏医惠保1号”,完善多层次医保体系建设。
全力“强基层”。在全国率先开展农村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全面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首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项目库、首推基层卫生人才“县管乡用”制度,让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更可及。
用心“优服务”。从省级层面首推“一号管三天”服务、就诊“先医后付”模式,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互联网+护理服务”等改革举措,实现数据多“跑腿”、患者“少跑路”。
江苏省卫生健康委体制改革处处长刘益兵:江苏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大病不出省”为目标,聚焦提升疑难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增强慢病服务连续性、医患协同让百姓少生病三大重点,强化政策联动和部门协作,打出了医改“组合拳”,让改革成果惠及更多的家庭。
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一老一小”牵动万千家庭,养老托育服务如何才能实现更充分、更有效的供给?
近年来,江苏先后出台了全国首部养老服务综合性地方法规《江苏省养老服务条例》等60余部惠老政策文件,并研究制定了《促进养老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度化筑牢“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的坚强保障。在此基础上,江苏还注重发挥多种社会主体的作用,完善老年助餐服务网络,重点发展护理型养老机构,支持示范性托育服务机构带动多家社区嵌入式托育点共同发展。
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成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1.8万个,政府购买居家上门养老服务覆盖330万人;共有养老床位40.8万张、老年助餐点8145个;全省完成备案的托育机构超过1800家,可提供托位数超过26万个。
无锡市民金桂花:对于双职工家庭来说,家门口的普惠托育机构解了燃眉之急,而且还可以提供全日托、半日托、临时托等多种类型,特别灵活,价格也不贵。
沛县静安护理院院长郭磊:现在通过医养结合,卫生院托管养老院,我们这里入住的老年人失能半失能的居多,大多数都纳入了常护险,每个月只需要交纳1500元,老年人的子女也都很放心。
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顾海表示,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直面民生改革中的“硬骨头”,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从就医、养老、托育、住房等老百姓“急难愁盼”的问题入手,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推出许多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不断将民生领域的“关键小事”办成老百姓心头上的“温暖大事”,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来源: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