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健康家庭
当前位置:首页 > 江苏医改 > 医改综合医改综合
盐城大丰医改变化:从老三件到全科诊疗仪
发布时间:2018-06-07  浏览次数:594

我想用四个字来形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变化,就是‘翻天覆地’。”蒋桂琴,三龙镇东红村卫生室村医,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劳动模范获得者。1979年12月出生的她,拥有21年的医护一线工作经验,她见证了医改给我区医疗发展和患者就医带来的变化。

“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从小在农村的生活和经历,让我对当时农村的医疗条件有着深刻的印象。”蒋桂琴告诉记者,小时候村卫生室的条件很简陋,低矮的房屋、脱落的墙壁,两张床、一间配药房。“记得以前,打针用的针头、针管都是重复使用的,用过之后放到锅里煮一煮就是消毒了。乡村医生的水平也有限。”这些使得蒋桂琴从小立志,长大后要服务农村医疗事业。

1997年,蒋桂琴从卫校毕业回到三龙镇当起了一名乡村医生。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村卫生室的条件也很简陋,诊疗工具只有“老三件”: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治疗手段也很单一,“望闻问切”、吃药打针。条件虽然差一点,但也深受村民信赖。“当时农村老百姓收入低,都舍不得花钱看病,不到迫不得已不去看病。”蒋桂琴记得,当时农村流行着这么一句话,“小病挺、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2002年,我国决定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项医改给农村百姓带来了福音。蒋桂琴说,新农合实施后,农民在村卫生室买药看病可以报销,去乡镇卫生院、县医院看病也可以报销,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医疗负担。

“改革开放以来,医疗基础设施、诊疗手段等方面发生的巨变,真是令人难以想象。”蒋桂琴说,那时的医疗设备、硬件设施真是简陋。再看看现在,几乎所有的乡镇医院都是楼房,有的还有电梯,病房里还装有空调、电视。2013年,我区实施村卫生室提档升级工程,蒋桂琴所在的东红村卫生室进行了重新建造。她告诉记者,面积和从前比翻了番,从90多平米,增加到了180多平米,科学布局了康复室、诊疗室、观察室、药房、中医室等。

与此同时,村医也告别了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老三件”,新增了全科诊疗仪、中医神灯、雾化设备等。“全科诊疗仪可是个宝贝,可以进行血压、血脂、血糖等检测,还能做心电图等其它检查项目。”蒋桂琴说,不仅硬件设备在提升,员工素质也在提升。每年他们都要根据区局统一安排,到区人民医院等上级单位进修学习。

医改一直在进行。“2013年9月,我区率先在全国启动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签约村民可享受到量身订制的个性化医疗服务,如村医每月上门巡视服务,村民每年到卫生院接受一次免费检查,平时诊疗免费、村医帮助代购特殊药品等。”蒋桂琴介绍,遇到复杂病情,村卫生室还可以和区人民医院等上级医院进行远程会诊,大大提高了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现在老百姓不出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蒋桂琴兴奋地告诉记者,正是基于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虽然现在正值农村大忙,但每天的接诊数量仍有四五十人。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区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广大人民群众享受的医疗服务水平越来越高。从“赤脚医生”到“穿皮鞋”的转型,从“望闻问切”到高科技诊疗仪,从破旧、低矮的老房子到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的新房子,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让人激动、令人感慨、催人奋进。改革仍在路上,相信百姓生活会越来越好,看病会越来越方便,老人也会越来越长寿。

(大丰日报 陆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