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健康家庭
当前位置:首页 > 医患之间 > 医者仁心医者仁心
王学浩:外国人能做的事情,我们中国人也一定能做到!
发布时间:2019-05-09  浏览次数:612

他是中国大陆活体肝移植领域的开拓者,让无数患者重获新生。这位始终在临床一线工作的“院士”医生,一辈子都在为“肝”奋斗。工作54年来 ,他不断突破医学禁区。他说:“老是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这不是我的性格。”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主任王学浩。

47岁的钱华,是王学浩上千名重获新生的肝移植受者之一, 也是中国大陆第一个肝移植术后结婚生子的人。他这样定义王学浩:“没有他,就没有我。”

从医54年,王学浩诊治了数万名像钱华这样的危重病人。每周一上午,77岁的王学浩都会准时出现在门诊,为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患者看病。

王学浩:人体每个器官都很重要,但是肝脏多发疾病,它更加复杂。我喜欢做有挑战性的、复杂性的、有风险的手术。

1965年,从南京医学院毕业后,王学浩来到江苏省人民医院工作。临床实践中,他碰到很多外科病人,经过手术治疗后,病情迅速好转,这让他感受到了做医生的莫大价值。

带着“造福病人”这份初心,1983年,王学浩前往美国进修,师从“世界肝移植之父” Starzl教授。在美国的学习是十分艰苦的,王学浩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手术室、病房和图书馆度过的。在手术台上,他常常一干就是八九个小时,有时会连续工作两三天。而这样的艰苦工作也很好地锻炼了王学浩的坚强意志。

王学浩院士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

两年的学习结束,谢绝了Starzl教授的再三挽留,王学浩毅然回国。


王学浩:我就想回国做,中国肝癌的发病人数较高。所以,中国的这个学科必须要发展!

告别时,Starzl教授对王学浩说:“希望你回国后做中国的Starzl。”然而,那时包括中国在内的大部分国家开展肝移植手术的条件都不成熟,王学浩只能把“肝移植”的梦想埋在心底,转而对碘化油诊断早期肝癌进行针对性研究。

夜以继日地研究之后,王学浩发现,当把碘化油打到肝动脉里,会神奇地聚集沉淀在肝脏肿瘤区域。如果没有肿瘤,碘化油会很快扩散到全身,对人体没有影响。这一方法,明显提高了微小型肝肿瘤的诊断率。

1987年,王学浩在国际上首次发布“125I-碘化油-化疗药物乳剂导向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研究成果。至今,这一技术仍是肝癌综合治疗的主要手段,惠及数万计的肝癌患者。

王学浩院士在指导手术

在巨大的成功面前,王学浩没有满足。1988年,巴西开展了全球第一例活体肝移植手术。王学浩敏锐地意识到,活体换肝,能为更多晚期肝病患者带来生的希望,但风险系数也是成倍增加。


王学浩:活体供肝肝移植对技术要求非常高,因为它同时关系到两个人的生命,对于医生来说,将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技术要求也非常高。

当时,国内很多同行把活体肝移植视为“禁区”,王学浩却觉得,活体肝移植供肝来源广、质量高、排斥发生率低,势必成为肝移植未来的发展方向。


王学浩:外国人能做的事情,我们中国人也一定能做到!

喜欢挑战的王学浩时刻都在为这一突破做准备,直到1995年,一位叫席爱梅的年轻女子决定捐肝救夫。

江苏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医生夏永祥这样形容当时王学浩面临的风险:国外有移植医生因为供体死亡,吊销了终身的医师资格,甚至吃了官司。


夏永祥:当时,他就跟团队讲:“你们不要紧张,如果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一人承担。”

1995年1月5日,王学浩率领团队完成了中国大陆第一例活体肝移植手术。

“捐肝第一人”席爱梅来院看望医护人员

从成人活体肝移植到儿童活体肝移植,再到急诊活体肝移植,王学浩带领团队闯过一个个难关,创下活体肝移植领域的多项全国第一:

2001年 开创中国大陆亲体肝移植先河;

2002年 中国大陆首例急诊活体肝移植;

2005年 中国大陆首创“一肝两用”;

2006年 中国大陆首例扩大右半肝成人活体移植。


王学浩:学术上是无止境的,追求也是无止境的。病人很多,也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不断地追求,去解决这些问题。

患者换肝30周年,王学浩院士(左三)等切生日蛋糕

2011年,王学浩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如今,年届八旬的他依然坚守在临床和科研一线 ,又开始带领团队研究肝移植后抗排异治疗的新命题。

他对医学事业的执着,及不断向前、勇于突破的精神,影响着科室的每一个人。他也把毕生的医学经验,对年轻人倾囊相授,先后培养了“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等一大批人才。


王学浩:只要我们努力一把,就可能把患者从死亡线拯救出来,这也是我们的动力。

综合:江苏新闻、扬子晚报网、紫金山新闻、江苏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