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从大城市到徐州支援苏北医学发展,一干就是近60年;她已88岁高龄,仍每周到医院坐诊,为孩子们看病;她扎根临床教学一线,初心不改,用行动诠释着“医者仁心”的内涵。
她叫姚福宝,是徐州医科大学退休教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科专家,曾连任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这位出生在上海的老人,在徐州书写传奇,用一生兑现了承诺——祖国有需要,奉献无条件。
支援苏北,扎根近60载
姚福宝住在徐州市区的一栋老楼里。从1960年来到徐州,她便把家安在了这里。当年只有29岁的上海姑娘,如今已是耄耋老人。她坚定地说,自己当年的决定,“很有意义”。
1958年,为支持苏北地区医学发展,南京医学院分迁至徐州成立南京医学院徐州分院,并在1960年定名为徐州医学院。当时,从上海第二医学院(现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在南京医学院工作的姚福宝毅然加入这支“支援大军”。
“组织上叫我来,我就来了。”不过在徐州,姚福宝面对的却是十分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正赶上饥荒,物资匮乏。学校的桌子不够,我就在腿上写笔记。由于常给农村病人看病,我的身上也生了虱子。”最让姚福宝不习惯的是,当时徐州的厕所卫生状况较差,她最初甚至都不敢如厕。
“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流动人口多,农村病人多,临床资源非常丰富,各种病例一年的量,大概相当于上海的三年,很有做头。” 那时的徐州,太缺少专业医生了,姚福宝真的成了这里的一块“宝”。每当看到有些患者因种种原因耽误治疗,她就觉得心疼,拼命想办法帮他们医治。姚福宝记得,有个农村孩子得麻疹后,因就诊不及时,竟对眼睛造成不可逆的伤害。这让当年的她暗下决心:为了病人,就留在徐州,再苦再难也不走了。
曾和姚福宝在医院“搭班子”多年的同事汪雯回忆说,姚福宝退休后,本可以回到上海的祖宅安度晚年,但在她心里,徐州比上海更需要专业医生,救治患儿远比还乡重要。就这样,姚福宝又一次留了下来。
视患如亲,小患者喊她“姚奶奶”
每周五上午,是姚福宝到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坐诊的日子。3月29日是姚福宝出门诊的日子,诊室里,这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在为孩子们诊疗。不少小患者不哭也不闹,喊她“姚奶奶”。
几十年来,姚福宝一边在学校从教,一边在医院从医,寒来暑往,从未间断。“儿科专业需要临床经验,必须不断实践。”姚福宝更放心不下的,是她的小患者们。
14岁的杨曼博因为肠胃不适,又来找她的“姚奶奶”看病。“你这孩子消化功能弱,回去注意,一定要少吃生冷和油腻的。”姚福宝收起听诊器,反复叮嘱。
对待患者,姚福宝总是细致入微。一到冬天,她总会先搓热双手,焐热听诊器,以免听诊时让孩子受凉。她曾给学生们反复强调:爱病人如亲人,要处处为他们着想。就连给学生们讲授实例,姚福宝都会先得到患儿家长的同意,在安全卫生的条件下,才让学生对患儿进行诊断。
“要让病人少花钱,看好病。”姚福宝有一大原则:用药和检查要有的放矢,不能随便“撒大网”。她更怕滥用药物增强患者耐药性,影响日后的治疗效果。对于药是否对症,她用了一个形象的表述:“一般不要用牛刀杀鸡,否则等到要杀牛时,刀就不行了。”
虽然年事已高,姚福宝的身体仍很硬朗,平时出门坐诊都是自己乘公交车,从不麻烦别人。去年,为了锻炼手脑,她还学起了弹钢琴。
从教从医,培养无数儿科人才
在徐州工作了大半辈子,姚福宝是徐州医疗事业快速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人。如今,她曾任教的徐州医学院已升格为徐州医科大学,正在努力建设特色鲜明、国内先进的高水平医科大学。徐州目前已拥有10家三甲医院,正成为淮海经济区的医疗中心。
一生从教从医,姚福宝没有停下脚步。只要身体允许,她就会坚守在一线,继续为徐州医学发展作贡献。“不去工作,怎么发挥自己积累的经验呢?”姚福宝说。
“作为学生,我对老师唯有感恩,我也希望自己能成为她那样的人!”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科主任王军说,姚老医德高尚,医术高超,把毕生奉献给医学和教育事业。她用行动感染了一辈辈儿科人,救治了无数少年儿童,培养了无数儿科人才,堪称大师。在徐州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主任刘志安看来,在人生的讲台上,姚老用实际行动为大家上了一堂爱岗敬业课,永远催人奋进。
(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