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上午,江苏镇江市民黄静在健康路卫生服务中心接受康复治疗,她心里算了这么一笔账:在大医院接受康复治疗,每天的费用在千元以上,报销后也要自付四五百元;而社区医院同样拥有先进的设备和专家团队,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由于社区医院高达80%的报销比例,每天的自付费用只有60元左右。
“现在去社区医院就诊,在接受高水平治疗的同时,还能享受社区医院的低水平医疗费用。”黄静道出了许多镇江市民的心声。
张生泰是镇江市谏壁电厂的一名退休工人,由于患有冠心病和高血压,时常需要进城看病。“城里医院看病的人太多,每次去一趟都得花上一天时间。”张生泰说。
现在,张生泰不需要舟车劳顿,在家门口的社区医院就可以看病,每个月还有江苏大学附属医院的专家定期来坐诊,着实方便。他说:“大医院的医生亲自下乡看病,要竖大拇指。”
近年来,镇江在全市范围内盘活“三医”优势资源,积极推进分级诊疗制度:成立康复联合病房、成立慢性病管理中心、大医院下派医生到社区医院坐诊、建立远程会诊中心、为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一系列惠民政策纷纷落地,为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2017年,镇江市两大医疗集团医院下派专科医生、护士累计接诊8.3万人次;市区55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治下转康复期病人1258人次;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70%在基层管理,初步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格局。
“有些地方医改进入误区,一门心思新建扩建大医院,结果,患者更加留恋大医院,‘看病难、看病贵’更严重了;而镇江聚焦三医联动、共向发力,吸引患者分级诊疗。”在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看来,镇江医改“眼睛向下”,值得其他城市借鉴思考。
“三医联动”改革前,镇江群众看病报销要重复提交各种材料,报销周期少则4个月,多则半年。“以前不仅挂号、看病要排长队,就连报销住院医药费都要跑好几个部门,很多环节自己也搞不明白。”回想起过去看病的苦日子,镇江扬中油坊镇建华村村民王岸鲁一个劲地皱眉:“每次走进医院,心里直犯怵。”
现在,王岸鲁再也不用为这些问题担忧了。2017年4月1日,镇江在全市范围内启动区域性医保移动支付平台,开通个人实名制绑定“电子医保卡”,全面实现了就医预约挂号以及“边诊疗、边结算”的一键支付新模式,这也标志着镇江成为全国第二座、江苏省首座跨入“互联网就医时代”的城市。
以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为例,该医院日均门诊量7000多人次,原人均就诊(含挂号、候诊、缴费)需要花费45分钟。如今采用医保移动支付,人均就诊花费时间仅需9分钟,挂号排队时间长、就诊排队时间长、缴费排队时间长、诊疗看病时间短等传统“三长一短”难题得以解决。
“截至目前,镇江市区绑定‘电子医保卡’、实行医保移动支付的参保人员已达10万多人,已建成市内、省内和跨省三大异地就医结算平台,全市66家医疗机构开通了省内市内异地就医联网结算,9家医疗机构开通跨省异地就医联网结算。”镇江市人社局党委书记、局长孙沛然告诉记者,一系列举措的陆续出台,让老百姓在智能技术的提升中逐渐享受到了医疗改革带来的便捷服务。
“医疗费总额8874.56元,本次报销总额8202.44元,个人自费总额672.12元。”2018年11月,镇江句容戴庄村一组建档立卡贫困户钱兴烈突发高血压被送入句容市人民医院。住院9天后,病症有所缓解,在结算住院费用时,他收到了上面这张明细单,握着这张单子,钱兴烈老人眼里闪着幸福的泪花:“我这个老病号终于看到希望了。”
今年72岁的钱兴烈患有高血压病多年,丧失了劳动力,三天两头跑医院。钱兴烈老人说,因为长期治疗,家中早已一贫如洗。
面对这种情况,镇江于2017年聚焦精准扶贫,研究制定了《关于完善社会医疗救助制度的意见》,进一步优化了“医疗保险+医疗救助”与慈善助医相衔接的保障机制,将农村“建档立卡”对象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并对因病支出急难型的“特殊困难对象”实行了集中医疗救助。截至目前,全镇江市共有31.6万人次的困难群众享受到了医疗救助。
除此之外,为进一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完善医保用药管理,降低老百姓用药价格,镇江已于2018年7月1日起开始执行《镇江市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18年版)》,该新版目录扩增了411个药品品种,进一步扩大了参保人员用药选择范围。在药品监管上,镇江已完成了全市近千家药店的“药品电子监管平台”建设,平台涵盖企业档案管理、信息校验、实时监管进、销、存、应急指挥、药品流向查询等功能,实现了对药品经、销、存等环节的全过程跟踪和监管。
“健康是每个人的基本需求,能得到真金白银的实惠,是老百姓最直接的感受。只有政府加大了投入,才能让老百姓少花钱,从而减轻市民的就医负担。”镇江市卫计委党委书记、主任胡云霞说。
(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