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13点16分,由首尔飞往南京的韩亚航空OZ349航班抵达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机上共搭载248名乘客。来自韩国的LG新能源科技(南京)有限公司员工文永奎,成为南京自去年2月26日加强境外旅客输入工作以来的第10万名入境旅客。自此,由南京入境的境外旅客达100138人,是继上海、广州、厦门、杭州、成都后,国内第六个入境旅客超10万人的城市。
去年3月23日零时起,民航局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公告,所有目的地为北京的国际始发航班从12个指定入境点入境,南京便是其中之一。南京肩负的任务是,确保由南京入境人员一个不漏地纳入疫情防控闭环管理。
把旅客放进“闭环”
“南京给人的感觉很安心。”刚从新加坡回来的留学生吕卓然说。
“管住重点人,放开健康人。”从机场、海关、公安到交通、卫健再到社区,南京构建从“国门”到“家门”管理闭环,环环相扣。
每趟飞机落地前半小时,南京市公安局机场专班民警刘志海都要赶到国际和港澳台到达厅的处置区。航班信息显示屏上只有两行信息,木板拼成的临时通道,大多时候空无一人。
疫情防控期间,航班从没有固定过,唯一不变的是疫情防控重点国家名单不断拉长,几乎每天更新一次。“刚更新的16个国家还没背熟,一觉醒来变成32个。”南京市公安局机场专班民警顾家轩说,后来,境外都被列入中高风险地区。
一年多来,顾家轩和同事们能背下周一到周日所有落地南京的国际航班号,第10万名,对于他们来说并无特别,“只是一个数字”。
飞机落地、登机流调、办理入境、领取行李、登记信息、分配酒店、乘车前往,南京用标准入境隔离流程确保每位入境人员不和机场其他人员发生接触。起初每位乘客完成这套流程需要五六个小时,后来缩减到三四个小时,海关和公安采集的信息各不相同,同一位旅客必须接受两次询问。碰上400人的大航班落地,乘客等上8小时很常见。
为此,工作组用20多天优化流程图,前后更新26个版本。多个环节合并和优化,部门间信息壁垒逐渐打破,省去一道询问流程,减少旅客现场等待时间。吕卓然落地当天,仅用一个半小时就上车前往酒店。
去年3月开始,先后5架次境外留学生包机在凌晨落地后,乘客被送往南京国际会议大酒店、紫金山庄集中隔离酒店。在紫金山庄,一面“祖国好”的签名墙成为归国游子结束隔离后签名留影的打卡地。“印象最深的,是一名高中生在签名墙上写下‘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南京市公安局玄武分局巡特警大队教导员杨伟诚说。
打好“持久战”
去年以来,南京前后启用60多家集中隔离点。最高峰时,包括医护、安保、酒店保障在内的3000名工作人员同时奋战。
建邺区南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刘伟,一年多里辗转4个集中隔离酒店。就在今年“五一”假期前两天,原本要求的14天隔离期两次核酸检测又增加1次,这一变化意味着大量新增工作。
平日里正常不过的一趟回国,在疫情背景下常变成一场精神和身体的磨砺。“前期回国的大多是留学生,他们在国外不敢出门,好不容易抢到机票又被取消航班,落地后容易出现异常情绪。”几乎每个隔离点都有过抑郁症患者,心理咨询疏导是所有隔离点的标配。有的父母请求和抑郁症的孩子同住一个房间,不少隔离点为此破例,并提供特殊照看。
隔离的第二个“14天”,要在社区度过,待社区医生检查认可后,才能回归正常生活。南京本土确诊病例早已清零,源源不断的入境旅客让不少社区坚持打“持久战”。
鼓楼区中央门街道新门口社区陆续接收了102人。除了体温监测、核酸检测等常规动作,社工们还充当了采购员、外卖员。新门口社区书记王卫平表示,一位从成都入境的旅客过几天将飞抵南京,通过大数据比对分析,南京从海量的国内航班中提前发现这位目的地南京的乘客,新门口社区已经接到通知,做好接收准备。
特殊情况下的“南京温度”
韩国LG集团在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共设有8家企业,雇有2万名员工,其中不少是来自韩国的技术人员。
去年5月,南京开通省内首个“中韩快捷通道”,LG、三星等企业员工及家属乘坐包机返宁,在确保防控隔离措施妥当的前提下,快速复工复产。去年以来,LG集团大量受疫情影响的海外订单均交给南京工厂生产。
源源不断的旅客中还夹杂着各种各样的“特殊情况”:一趟从巴基斯坦飞来的包机上,有9个孕妇10个婴儿,还有孕妇刚落地就出现大出血,医务人员紧急处置,送往定点医院;一位身患癌症的华人面点商从巴西转机3次回到祖国,他在隔离酒店房间里摔倒,医护人员第一时间处置;一名“红通”逃犯扛不住疫情踏上回国旅程,在南京入境,所有相关部门严丝合缝,确保每一步程序万无一失。
“去年9月之后,各种特殊情况层出不穷,在处理突发事件中我们积累了一批经验样本。”南京市公安局治安支队副支队长张新宝说。
处理完下午到达的航班,通常已是夜色笼罩。机场专班一行人饿着肚子,返回机场酒店,领取盒饭。窗外就是停机坪,风沙席卷着噪声直往阳台灌。两百米外,一架架飞机平安降落,乘客不会知道,有一群人一直在守护他们的平安。
(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