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学习是大多数父母最投入精力与关注的领域,也是很多家庭争端与亲子矛盾的来源。其实,比学习成绩好坏更重要的是孩子有没有学习动力。掌握正确的方法,父母就可以帮助孩子激发强大的学习动力,使孩子自觉、主动地学习,让孩子终身受益。
“学习动力”专栏到这篇已经是第12期,一年的最后一篇。在这篇的开始,我想问父母们一个问题:我们也许盼望有一根魔棒,挥一挥,孩子就能够充满动力地投入学习,那么,学习究竟是一个目标还是手段?
如果说学习就是目标,难道学习就是为了学习?其实,人们并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希望通过学习,有机会成为更有技能、知识、能力的人,进而成就卓越的人生。因此,学习不过是一种达成目标的手段。
然而,多数父母却常常误将手段当作目标,为孩子的学习殚精竭虑。学区房、陪读、补习班、辅导……这些行为本身并没有错,但把学习当作目标之后,就容易忘记学习背后的“初心”,造成“成绩很好,人却没有健康成长”的后果。
促发一种行为的要素有3个:目标、伙伴与方法(手段)。通过共同的目标来凝聚伙伴;结成伙伴之后,形成向心力,就可以共同创造方法;而检验方法是不是合理有效,就看它们是否能够服务于目标。
目标
父母和孩子的共同目标是什么?如果把学习当作目标,那也仅是父母眼中的目标,而非孩子的,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孩子痛苦、纠结。
什么样的目标才是好目标?要看这个目标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地吸纳伙伴。在家庭教育中,就意味着什么目标能够凝聚起父母和孩子共同的力量。通常来说,如果目标是培养富有创造力和品德高尚的孩子,并通过他们自己的善举、才能以及感受到的父母之爱而实现快乐的生活,这样的目标比起把学习本身当作目标,就是更为本质、更具有凝聚力的目标。因为在把学习当作目标时,父母和孩子其实是背离的,这也是为什么亲子矛盾会激化,双方会产生对抗的深层原因。
伙伴
明确了目标之后,就会发现父母和孩子成了“合伙人”,因为他们有了共同的利益和愿望—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于是,重心就落到了孩子这里,不再是父母的主观意志。父母在和孩子的沟通中,就可以更多地重视孩子的个人意见和独立性,大胆放权,让孩子为自己做主。
比如父母可以经常采用这样的句式:“你觉得这件事应该怎么办比较好?”这就是重心转移、平等伙伴的关系。现在常说的“赋能”就是这么来的,父母通过与孩子形成平等的合作关系,能够调动孩子的积极主动性,充分为孩子赋能。
方法(手段)
人多力量大,结成伙伴关系的父母和孩子就可以共同确定什么是达成目标的方法与手段。学习当然是很重要的方式,但从这个角度来看,它就变成了其中之一,而不是全部。比如还有从事公益活动、体育锻炼、个人兴趣发展等,这其实就是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内容。
即便是将学习放到一个至高无上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也能判断出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最高目标。比如很多父母因为孩子喜欢玩游戏而和孩子矛盾不断。针对这种情况,我通常会问父母:“你不希望他玩游戏,这是目的还是手段?”家长想一想会说:“应该是手段,我的目的是让他好好学习。”是的,既然是手段,为什么总是纠结于手段呢?要跳出来看,如果他玩游戏没有影响学习,是不是就没那么可反对的?可是,父母只要看到孩子在玩游戏就如临大敌,导致孩子觉得父母像防贼一样防着自己,越不让做的事越有吸引力,最后双方的矛盾焦点就变成了是否可以玩游戏,而不再是怎样把学习搞好。如果明确好好学习才是目标,就可以在这一点和孩子达成共识,结成伙伴关系,告诉他:“你希望每天玩多长时间,这样既不影响学习,你也能得到快乐。”赋予孩子自主制定时间的权力,他的对抗力量就会被化解,慢慢就会成为自我负责的人。
在这里,让孩子更好成长、快乐生活的目标被分解为更小、更具体的目标,那就是学习;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目标又可以被分解为更小的目标,比如如何提高英语单词记忆量、每天背诵一首诗等。根据这样的行动原则,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可以经常有意这样询问和思考:
一、要做的这件事,到底是目标还是方法(手段)?
在和孩子沟通时,适宜从目标去谈,而不是从方法去谈。因为谈目标,双方就容易达成共识,而谈方法就容易有争执,毕竟每个人想到的方法不一样。你觉得放学就做作业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可能觉得吃好喝好玩好之后再学效率更高;你觉得板板正正坐在书桌前才是学习,孩子可能会觉得坐在摇椅上晃来晃去才爱学习。但如果从目标考虑,双方都是为了达成更好的学习效果,就不会那么纠缠于方法,从而放手让孩子做选择。
二、怎样做才能真正成为孩子的伙伴?
建立伙伴关系才能同心同力,否则,就会形成对抗关系。父母不仅要经常这样想:“这样做是推开了孩子还是拉近了他?我有没有成为他的伙伴?”还要经常提醒自己:“这样做是让孩子入了自己的伙,还是自己入了孩子的伙?”这个问题很重要,它意味着究竟服务于谁的目标,是父母的还是孩子的?既然最终目标是为了孩子,就需要注意在日常行为中与孩子有关的事都要从孩子的目标出发来考虑。
有的父母也许会疑虑,要是孩子的目标是玩游戏,怎么办?玩游戏从来都不是目标,而是手段,是达成快乐、放松、刺激的手段,那么,就可以和孩子商量,还有没有其他途径能够达成这个目标,双方应该怎样创造条件。
三、如何检验方法或手段是否合适?
要选择不同的方法或手段,原则就是将它们和目标相联系,看看是否能够服务于目标。有时只看小目标难以取舍,就可以通过大目标来判断。
有的父母想给孩子报书法班、音乐班、英语班和演讲班,但时间不够,怎么选择?这就要看此时的目标是什么。如果想要提高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演讲班就是首选;如果想让孩子练习专注力,就可以报书法班。之所以难以取舍,是由于目标不清,一次只树立一个目标,完成简单,取舍也简单,孩子也会有动力。
只要父母经常从这些角度考虑孩子的教育,形成良性循环,孩子学习动力的激发就会水到渠成。
文章来自《做孩子的合伙人》,详情参阅《婚姻与家庭》2019年12月下半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