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健康家庭
当前位置:首页 > 江苏医改 > 医改综合医改综合
镇江扎实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
发布时间:2018-10-22  浏览次数:700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镇江,首次提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强调指出:“镇江是最早的医改试点城市,过去取得了经验,作出了贡献,要继续探索”。在总书记视察讲话精神指引下,近年来,镇江市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深化“三医联动”综合改革,完善健康服务保障体系,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

一、集团化,构建区域健康联合体。推进集团化办医、“管、办、用”分离,推动公立医院转型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整合共享。一是夯实集团管理。2009年,在全国较早组建康复、江滨两大医疗集团,市区二级医院、专科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加入,实现一体化管理。今年2月,研究出台《关于推进镇江市医疗集团实体化运行的实施方案》,推动市医疗集团建立市属医疗机构共同体,江苏江滨医疗集团建立区域协作医疗联合体,形成上下联动、分工协作的健康服务体系。各辖市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建立以县级医院为核心、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县乡联动、镇村一体、分工协作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二是打造专科联盟。在集团管理模式下,除保留市一院、江大附院两所综合性医院外,市区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全部转型为特色专科医院,成立妇幼专科联盟、中医战略联盟,形成一批服务、责任、利益、管理共同体。三是推动分工协作。在集团管理框架下,健全医院与社区分工协作机制,完善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推动医疗资源上下联动。2017年,集团医院下派专科医生、护士累计接诊8.3万人次;市区55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设100个全-专联合门诊,建成康复联合病房19家,收治下转康复期病人1258人次。通过公立医院改革,全市社区门急诊占比稳定在55%以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70%在基层管理,初步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

二、均衡化,补齐医疗服务短板。根据城市建设、居民健康需求变化,统筹医疗资源配置,重点补齐“四个短板”:一是基层短板。加强基层卫生机构标准化、规范化、特色化建设,全市设置3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37个乡镇卫生院、318个村卫生室,基层机构标准化达标率100%,形成15分钟健康服务圈。建成省级特色科室7个,市级特色科室27个,特色科室占比达51.5%。二是社会办医短板。针对高端、特色医疗服务不足的问题,放宽社会办医准入,鼓励差异化补短板,全省首家中美合资的镇江瑞康医院顺利开业。全市共有民营医疗机构283家,占医疗机构总数的29%,床位数占医疗机构总床位数的20%。三是医养结合短板。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全市二级以上医院调整部分治疗床位为康复、老年护理床位,加快护理院、老年病机构建设,6所护理院先后投入运营,开放床位780张。四是人才短板。深化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市区医院绩效工资年增幅10%左右,绩效分配向特色科室、特殊岗位和一线人员倾斜;基层推行绩效工资和有效工时制,收支结余40%用于提取职工奖励。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按照基层卫技人员5%的比例遴选骨干人才,在职称评审、岗位聘用等方面给予倾斜。

三、智慧化,强化信息应用互联。推进智慧健康建设,强化医疗卫生大数据分析应用,建成两级平台(市、辖市)、四大系统(社区、医院、公共卫生、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和一网一卡(健康镇江网、健康卡)信息系统。建立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市、县两级平台及数据库,50%以上的基层机构与上级医院建立远程医疗协作机制。2017年4月1日,在全国第二家、全省首家推出医保移动支付平台,实现挂号、诊间缴费手机支付宝一键支付;建成市内、省内和跨省三大异地就医结算平台,全市66家医疗机构开通省内市内异地就医联网结算,9家医疗机构开通跨省异地就医联网结算。2018年5月底,与支付宝公司合作,全面应用人脸识别技术,群众使用“手机刷脸”,1分钟就可开通医保移动支付,截至8月底,绑卡人数突破6万人。以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为例,该医院日均门诊量7000多人次,原人均就诊(含挂号、候诊、缴费)花费45分钟,采用医保移动支付,人均就诊花费时间仅需9分钟,彻底告别挂号排队时间长、就诊排队时间长、缴费排队时间长,诊疗看病时间短等传统“三长一短”难题。

四、系统化,“三医联动”综合发力。坚持医疗、医药、医保综合发力,引导医疗机构降本控费、规范行为,提供优质服务。一是完善制度体系。整合全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将原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两项制度整合为一,实现覆盖范围、筹资政策、保障待遇、医保目录、定点管理、基金管理“六统一”;完善社会医疗救助制度,对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人员等6类基本救助对象及因病支出性急难型的特殊救助对象,实施医保救助精准帮扶,市区医疗救助对象达2万人;实施提高大额医疗费用报销比例等八大医保便民惠民措施,年度内30万以上大额医疗费用报销比例由95%提高到98%,同一年度内不设基金支付封顶线;参保人员住院自费医疗补充保险报销比例由40%提高到45%。就完善家庭健康团队签约服务、引进和培育医生集团等方面出台政策措施。二是控制医疗费用。从严控制医药成本,建立医药价格动态调整机制,严格执行药品零差率,控制大型设备检查、检验费用,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2017年,全市公立医院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29.13%,门诊人均费用245.74元,出院者平均费用11457.7元,劳务性收入比重达30.2%。完善医保特殊医用材料报销政策,制订医保特殊医用材料报销最高限价目录,控制临床过度使用。三是强化医保监管。针对套保、骗保等问题,建立医保监管和反欺诈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常态化开展医疗保险反欺诈“亮剑”行动。2017年,筛查23万多人、70多万人次,约谈定点医药机构18家,清理医保定点医师174人,查处重点医保欺诈案件8起,追缴医保违法违规资金近3000万元。

下一步,镇江将从三个方面深化医改:

一是整合资源。尽快组建市医疗集团,围绕“管理一体化、资源集约化、技术协同化”,统筹考虑人员、设备、项目和资金配置,逐步整合成立医学影像诊断、医学检验、病理诊断、血液透析、安宁疗护等中心,推动医疗资源共建共享、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在集团管理框架下,完善“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机制,试点推行医院处方外配、药品和医用器械采购流程再造等改革措施,构建“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站(村卫生室)”的一体化、整合型卫生服务体系。

二是提升能力。围绕特色学科建设,力争用3-5年时间,打造3-5个省内一流的特色专科,引进培育5-10个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医生集团。围绕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与国内外医疗机构、医生集团的合作,邀请顶尖专家定期来镇执业,通过共建“实验室”和医生“多点执业”的方式,打通人才共用渠道。围绕基层能力建设,推动优质资源下沉,鼓励公立医院骨干医师到基层开设医生工作室,加大基层医务人员招引力度,落实村医财政补助政策,确保引得进、留得住。

三是加强监管。全面消除信息孤岛,推动医疗、医保、医药三大信息系统共建共享,打通医保大数据、药品流通“购销存”和远程视频监控等监管系统,加强信息预警和智能审核,实现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的大数据评估分析、智能化监控与智能化经办服务,及时对医疗服务项目、服务费用和服务质量进行合规性审查和合理性评价,推动医保费用结算系统审核全覆盖。常态化推进医保“亮剑”行动,加大巡视、核查、稽查等工作力度,切实监管好群众“救命钱”。

(江苏省卫生计生委)